畬族是我國少數民族之一,主要分布在浙江南部、福建北部,在江西、廣東、安徽等地也有部分散居。他們自稱“山哈”,意為山里的客人,顯見他們的居住環境與大山有關。長期以來,畬族先輩以游耕為主要生計方式,歷盡艱險,不斷遷徙,從其祖居地廣東潮州鳳凰山四散遷徙到浙江、福建、江西、安徽等地,最終形成今天的分布格局。
歷史上,畬族人過著刀耕火種、游移不定的生活,為了適應這種生計方式,他們“結廬山谷,誅茅為瓦,編竹為籬,伐荻為戶牖”。即在山谷間搭建簡易的山棚,稱為“草寮”或“草厝”,用竹木當作支柱與支架,用茅草編制草簾作瓦片,用小竹片、蘆葦稈編制籬笆,用荻條編制門窗……一切建材皆取自于大自然。明清之后,畬族人逐步趨向定居農業,也開始建設適宜定居的民居建筑式樣,由茅草屋向土木結構民居過渡。
民居選址
畬族人稱呼自己的屋宇為“寮”,根據建筑用材又分為“草寮”“木寮”“瓦寮”等。他們一般選擇離縣城不遠的大山建房,然后形成村寨,多以山坡、向陽、避風、有水源為佳地。在村寨周邊種植松樹、楓樹、榅樹、青栗、苦櫧等樹,在自己的房前屋后栽種果樹或毛竹,這樣可以實現“村口有樹能擋風,屋后種樹能蓄水”的畬族人的環境觀,既凈化了村寨空氣,也實踐了畬族諺語“造成風水畫成龍”的意境。
屋宇布局
現行的畬族屋宇多以土木結構瓦房為主要式樣,分為平房和層樓。
平房布局基本為方形,房頂呈金字狀。屋內分廳堂、廂房,即中間廳堂、兩側廂房。中間廳堂又分為前后庭,中間用木制屏風隔開,兩旁留有出入小門,左門頂上設有神龕,右門頂上設祖神位,后庭用于放置日用雜物。左右廂房分別隔開,計四間,其中右廂房后段為廚房,其余三間為臥室。
層樓多為兩層,上層用于儲存糧食和雜物,下層用于住人,樓上有出廊到平臺。下層的空間分布與平房布局基本一致。
畬族民居,小則住一至兩戶人家,大則“房即村、村即房”,形成大房子村寨。比較有代表性的是位于福建省霞浦縣崇儒鄉樟坑村的大房子。這座房子坐落于海拔400多米的高山上,建成于1850年,俗稱樟坑大厝。大厝建筑面積為3266平方米,由三座整體銜接的大厝連在一起,長52米,深6米。大厝里有99根柱子,9廳44間房,大厝外墻上砌有7.5米高的馬鞍形防火墻。厝內柱子、門窗、神龕上雕刻有花鳥魚蟲和五彩裝飾。厝內世代居住的藍姓畬民,同根同源,人丁最旺時有150多人,相當于一個自然村的人數。現在厝內還住著十幾戶人家。
畬族古民居以深宅大院居多,廳堂高大寬敞,神龕、窗欞都有木雕、浮雕裝飾。大門與天井用石雕裝飾,前有照墻,后有回照墻。大廳、臺基、墻體用三合土筑成,兩側高出屋面的山墻為防火墻。每座民居就是一個小莊園,別有韻味。
屋宇營造
畬族人營造屋宇,一般是“一戶建屋,戶戶幫工”,幫工者只用酒飯,不要工錢,體現畬族人互幫互助的良好傳統。他們營造屋宇的基本做法是,先打地基、立柱、上梁,搭好架子,然后在屋頂鋪瓦,最后是砌墻、建灶、鋪地、裝飾屋內。屋宇營造一般不會一氣呵成,會選擇農忙時少干或不干,農閑時多干。
營造屋宇時,有些關鍵環節也要遵守畬族的民間習俗傳統。如營造前要選擇黃道吉日奠基,以做好房屋地基,然后就可以開始劈料、立柱等各種建造工作了。
上梁是畬族人營造屋宇過程中非常重要的一環,同樣要選擇吉日,然后備好肉、酒、菜,以及草鞋、木屐、雨傘、筆墨硯、鏡子、胭脂、頭梳、花線、紅帶子等物品,以祭祀魯班仙,請紫微鑾駕。上梁時辰一到,即刻鞭炮齊鳴,木匠師傅將纏有紅布的正梁架好后,屋主用親朋送來的稻米與紅布壓梁,將備好的饅頭分饋眾人,以示好彩頭,并在當晚宴請工匠和親戚朋友,以示感謝與慶祝。
房屋主體架構建好后,砌灶要選吉日。畬族廚房多設在墻角,灶臺的墻上是灶王、灶婆的神龕,灶臺上串聯3口小鐵鍋。兩個灶膛可同時燒火,做飯、炒菜兩不誤。最里面的鍋裝著熱水,木板鍋蓋中央再開一個小圓鍋蓋,既方便取水又保溫。
灶臺高至小腹,方便炊事,燒火的灶眼與灶臺間有擋墻,既擋煙灰,又可放置調料。灶臺左側放置菜板,下面是倒臟水的小池,將臟水直排到外面。一個兩平米左右的三角區域規劃得合理緊湊。旁邊擺著八仙桌和長條凳,吃飯、會客極為方便。
入宅也要選吉日。入宅時,全家總動員,家庭成員各個手拿工具、火把、燈籠等,象征紅紅火火。戶主肩挑祖公香爐、斗燈和火缽,一路不斷往火里撒鹽,發出爆噗聲,表示興旺發財。到新屋時,按輩分大小逐次入屋,將祖公香爐、斗燈移到廳堂桌上,點燃香、燭祭拜。當晚,在新厝內要宴請賓朋。
畬族民居,從其營造初始的選址、選材、上梁,到后期的裝飾、入宅,都飽含了畬族歷史發展中所累積的民族智慧,做到了人與自然的和諧共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