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壁古堡是中國現有較為完好的一座融軍事、居住、生產、星象、宗教活動為一體,罕見的古代袖珍“城堡”,它集中了夏商古文化遺址、北朝地道、金代墓葬、元代戲臺、明清民居等許多文物古跡,特別是北朝古地道、可汗廟、琉璃碑等為全國罕見。
整座古堡順塬勢建造,南高北低。從堡北向下俯視,左、中、右各有一條深溝向下延伸,堡西為窯灣溝,峭壁陡坡,深達數十丈,堡東居高臨下,有溝塹阻隔,只有堡南背靠綿山,可謂“易守難攻,退進有路”。古堡四周有高約10米的夯筑堡墻,經歷千年風雨滄桑巍然屹立。
古堡只有南北兩個堡門,紅順街(主街)連接南北堡門,長不到300米,街東3條小巷,街西4條小巷,借次分布。北堡門內筑有甕城,南堡門用石塊砌成,堡門上建門樓。主街兩側有典雅的店鋪和古樸的民居;南北廟宇琉璃覆頂,金碧輝煌;金代古墓,抱柳的古槐,罕見的琉璃碑。
張壁古堡紅順街
古堡地下遍布地道,四通八達,并與地面建筑巧妙勾連。地道為三層立體,高層距地面2米左右,中層距地面8——10米,底層距地面17——20米。地道呈網狀結構,高約2米、寬約1.5米,彎曲迷離。堡外北面和南面的溝崖間有洞口,既可作為進出口,又可用作哨卡。道內留存有通風孔,還有水井與地面相通。
地道洞壁上每隔一段有一小坑,距離不等,是放置油燈的地方。高層有喂養牲畜的土槽;中層洞壁下方每隔一段有一可容二、三人棲身的土洞,是地道的哨位;底層有進深11.5米,高7.5米,寬5.5米的深洞,是地道的糧倉。如此龐大而復雜的地下工程,絕非民財民力所及,是軍事需要、對外保密的戰略設施。
空王行祠
空王行祠重修于明萬歷41年,公元1613年,距今396年。大殿坐北向南,殿內塑有空王佛像,山墻繪有空王佛成佛的故事壁畫。殿頂的明代三彩琉璃裝飾,刀工細膩,燒制精致,形象逼真,栩栩如生。另外,在空王佛行宮的前廊下有兩尊罕見的琉璃碑,通體琉璃燒造,孔雀藍底,黑字書寫,碑額為青黃綠二龍戲珠,兩邊藍黑龍紋花卉裝飾圖案。東側的石碑記述了空王佛修煉成佛的艱苦歷程,西側的石碑記載空王佛行宮修建的經過。
可罕廟(可汗廟)
在山西境內很少有可罕廟,可罕廟是南堡門廟宇群的主體,建在村東側黃土高臺上。南北五十七米,東西二十八米,周邊有胸墻。南緣凸出堡墻之外,北緣臨大東巷,高都為八米,可罕廟是張壁村的最高點,高墻垛口儼然堡中之堡。廟院分為三個高度,二十多米見方,東西兩側是廂房,北面兩米多高的月臺上是正殿和鐘鼓樓,正殿三開間,通面闊十米,直楞窗隔扇門,四檁三椽,無斗拱,硬山造頂。正殿屋檐的部分“唇瓦”經古文字學家、考古學家張頷先生考證后確認為宋代作品“一支眉”。古建筑學家羅哲文先生考證為宋遼時期的“花邊瓦”。屋頂琉璃脊筒與元代重建時更新為灰陶脊獸。正脊中央建制金黃色琉璃飾件,設置年代不詳,黃色為皇家專用顏色,登大殿又需登暗九級須彌臺階,可見大殿之“可罕”堪比帝王之尊。
當然堡內還保留著真武廟、三大士殿、呂祖閣、二郎廟、關帝廟、可汗王祠等古代建筑。
古堡在軍事方面最出彩的當屬那條“不起眼”的萬米地道。古堡經歷了塢壁、軍鎮和設防性村落等幾個階段,,逐漸形成了“地上明堡、地下暗道”的獨特軍事防御體系,且地道出入口及功能讓人意想不到,
雙龍碾的下盤、臥室的衣柜皆有深藏的暗道,當你走在其中,仿佛置身于那個全民皆兵的千年以前。
古堡為了強化軍旅文化,特意對古堡古校場進行了細致的維護改造,帥臺、兵器、戰車,甚至仿真的士兵銅像,都能把你帶入那熱血紛飛的時刻。
中央電視臺在《中國十大魅力名鎮頒獎詞》中這樣說道:“張壁是世界建筑史上罕見袖珍山城,0.1平方千米的面積,古堡地道、宮殿廟宇一應俱全,軍事宗教民俗歷史多種文化融為一體,可進可退。方寸小城規劃高超,魚形巷龍形口、孔雀琉璃,處處可見心思奇巧,張壁古廟神佛異,明堡暗道奇。”
中國古建筑學專家羅哲文先生來到張壁古堡并題詞:張壁古堡歷史悠久,文物豐富,國之瑰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