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五嶺之南,南海之濱,屬亞熱帶氣候,特殊的地理位置和氣候環境,很大程度上決定了嶺南地區的生產、生活和居住方式,形成了區別于其他地區的建筑文化和建筑形式。
因歷代南遷漢民的時序、源地及分布差異,漢族內部逐漸分化形成廣府、潮汕、客家、雷瓊四大民系,從地域上對應著廣東境內的四大文化區。在長期的生存,實踐中形成了較為成熟的古代建筑裝飾手法。
灰塑,俗稱“灰批”,又名堆灰,是從磚雕和泥塑兩種技藝派生出來的一種室外傳統建筑裝飾藝術,是嶺南建筑的傳統裝飾,是我國民間工藝的瑰寶。
根據《宋高僧傳》卷十八的有關記載,灰塑在唐僖宗中和四年,也就是公元884年就已經存在。以后,灰塑在明清兩代最為盛行,尤以祠堂、廟宇、寺觀和豪門大宅用之最多。
用石灰工藝在建筑物上雕塑造型,余蔭山房灰塑,表現形式有多層式“立體”灰塑,浮雕式“半沉浮”灰塑,也有圖雕式單個造型“單體”灰塑等,灰塑的工藝特點,工藝精細,色彩艷麗,璀璨生輝。
灰塑的主要形式有以下幾個:
1.半浮雕。它主要用于遠景構圖搭配使用。主要制作方法是先在建筑物相應的位置上用草根灰進行第一次批底。批底每次不能超過3厘米厚,而且每次包灰要間隔1天。依此類推,層層包裹,直至灰塑的半浮雕雛形成型。之后,再往草根灰表層上鋪加紙筋灰,以求雕塑表面細膩光滑。
2.淺浮雕。它多用于線條、博古花、浮花或簡單的花邊。方法和半浮雕的制作方法相同。先使用草根灰批底,待成型后,再使用紙巾灰抹平。
3.高浮雕大多適用于山、水、花、鳥、走獸和人物等等。制作方法和半浮雕的制作方法也基本相同。依然是使用草根灰批底塑型,之后,再使用紙巾灰抹平。
4.圓塑是根據圓徑來創作,較多表現在圓柱或(鄉村)圓形排水管上。制作方法是先在建筑物上打上固定釘,扎成骨架,之后在骨架上批草根灰塑型,塑型的方法和半浮雕的方法相同,待成型后,再用紙巾灰抹平。
5.通塑又稱透塑,通常在窗口或攔河作裝飾,可在前后兩面觀賞。制作要領是要注意正反兩面的一致性,對稱性。其制作方法和半浮雕的制作方法基本相同。
灰塑是一種非常神奇的工藝,能經受住幾百年的風吹雨打和烈日酷暑。它不僅具有藝術欣賞價值,還不懼風雨,防蟲甚至防火,能夠消除嶺南傳統建筑中的一些弊端。
灰塑的題材和內容有歷史人物為主的題材,如神話故事、民間傳說、戲曲人物、民間風俗等(例如:三國人物、水滸故事等等);有祥禽瑞獸,如龍鳳、獅子、麒麟、蝙蝠、喜鵲、羊等組成的寓意深刻的裝飾圖案丹鳳朝陽、獅子滾繡球、三羊開泰等等;有花卉果木類,如松竹梅稱為“歲寒三友”、佛手喻為多福、桃喻為多壽等等。
也有器物組合圖案,如欣賞性的古董類和有象征意義的組合圖等等;有吉祥文字圖案,如福、壽、雙喜等字直觀表現美好寓意,而壽字和蝙蝠組成的五蝠捧壽等則是文字與其它紋樣共同組成的吉祥圖案;有法寶紋為圖案,如暗八仙、寶瓶等;還有幾何紋圖案,如萬字符、回字紋、如意紋等。幾乎所有圖紋都蘊藏了吉祥如意的意境。
灰塑是嶺南地區的民間藝術,它迎合本地民眾的審美需求,具有傳統的民間美術藝術價值。灰塑是廣州文化多樣性的代表之一,是人們了解和體驗傳統文化的一種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