蘆笙舞,又名“踩蘆笙”、“踩歌堂”等,因用蘆笙為舞蹈伴奏和自吹自舞而得名。它流布于貴州、廣西、湖南、云南等地的苗、侗、布依、水、仡佬、壯、瑤等民族聚居區,是南方少數民族最喜愛、分布最廣泛的一種民間舞蹈。從已出土的西漢銅蘆笙樂舞俑分析,蘆笙舞至少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蘆笙舞大多在年節、集會、慶賀等喜慶時刻表演,主要有自娛、競技、禮儀三種類型。
蘆笙舞從音樂到舞蹈,都蘊含著一種沉緩,凄楚的情緒。如。“探路步”、“上河灘”、“望家鄉”等舞段和動作,據說是苗族古史傳說中苗民負重在泥濘的路上行進,倒騎于牛背上遙望家鄉并觀看后面的同胞是否趕上逃難的隊伍,以及懷念因渡河死去的人們等等場景的再現。舉足維艱的動作,配上嗚嗚咽咽如泣如訴的哀怨笙聲,舞蹈給人一種凝重、悲愴之感。仿佛是一種歷史的追憶,仿佛是在向人們展現一軸活的歷史畫圖。
笙舞以“探路步”為基本舞步。"探路步"舞者左腳提起往左側空劃小半圓落地,右腳左靠,身體同時往左側橫移,微右斜腰,右腳又做對稱動作。這種前行中又有向左右兩側橫移的動律,和花苗其它舞蹈如“笛子調”、“竹竿舞”等一樣,有著自己濃烈的民族特色。
蘆笙舞除“探路步”、“雙踏浪”等稍為簡單點的動作外,還有如“跪地下腰”、“板凳下下腰”、“滾地笙”、“雙腿蹬天”、“望家鄉”等一些難度大、技巧高的動作和組合。要跳完一組蘆笙舞,要求舞者必需具備一定的功夫和體力。所以,蘆笙舞多在青少年和部份中年人間流傳,一般老年人因年歲已高,逐漸退出了舞者行列。故蘆笙舞還不像笛子調那樣,不論年紀大小皆能隨音樂起舞。
蘆笙舞種類
1、按性質可以分為三種:
第一種群眾性蘆笙舞,苗語叫“究給”,每當節日來臨之時,人們都到蘆笙場上跳蘆笙舞。蘆笙舞由一支龐大的蘆笙隊伴奏,或者由蘆笙隊帶領,群眾圍著蘆笙隊形成圓圈舞蹈。這種蘆笙舞不限人數,男女老少都可以參加,舞蹈動作比較簡單,隨著蘆笙吹奏的樂曲而變化。隨著苗家姑娘的跳動,身上佩戴的銀飾會發出悅耳的聲響,具有濃郁的苗家風情。
第二種是表演性蘆笙舞,苗語中叫“丟撈比給”。這種蘆笙舞是男子競技性的舞蹈,一般在傳統節日里舉行,舞曲明快,節奏強烈,技術性比較高,多數是各村里的蘆笙能手才能參加比賽。
第三種是風俗性蘆笙舞,這是男女青年表達愛情的一種方式。姑娘把自己繡的花腰帶一頭系在自己看中的男青年的蘆笙上,自己牽著花腰帶的另一頭跟著男青年跳舞。有時一個男青年身后有好幾個姑娘牽著花腰帶,隊形好像孔雀開屏,而有的男青年身后卻空無一人,十分有趣。
2、從名稱可以分為三類:
蘆笙舞·錦雞舞
錦雞舞是苗族人民每十二年舉行一次的祭祖活動中的主要的舞蹈形式。民間的婚慶、迎客禮儀和青年男女的“跳月”的過程中也常常表演錦雞舞。錦雞舞以蘆笙伴奏,表演時女性個個綰發高聳,頭上插戴錦雞銀飾,穿繡花超短百褶裙,戴全套銀項圈手鐲,腳穿翹尖繡花鞋,打扮得像美麗的錦雞一樣。
民間錦雞舞多以特大號、大號、中號、小號等四支規格不同的蘆笙為主要吹奏樂器,吹奏出低、中、高、特高等多音混合曲,其節奏有序、歡快、流暢,音質委婉悠揚,似若高山流水之聲,苗語稱之“給拉”(GiX LaL),意即如行云流水、奔放自然。民間錦雞舞的蘆笙曲調豐富,有樂曲一百多首,演奏起來輕快流暢,優美動聽。
蘆笙舞·鼓龍鼓虎-長衫龍
谷撒村苗族自古以來崇拜龍,龍能呼風喚雨、龍能使人間風調雨順、五谷豐登。勤勞勇敢的苗族人民,每逢收獲季節,就用歌舞慶祝豐收、表達愛情,并把自己裝扮成龍的模樣,身穿黑色長衫,頭頂龍面斗角圖騰、插野雞翎,口戴髯口,拴紅色銀飾腰帶,手執粗長蘆笙管,自吹自跳。伴隨流暢的蘆笙旋律,銀飾在陽光照耀下閃爍、發出悅耳的叮當聲,《龍斗角》、《吐水》、《出洞》等舞蹈,韻味古樸、感情真摯、剛健柔韌,讓人贊不絕口。
長衫龍這種苗族蘆笙舞僅在喪葬和祭寨神儀式中表演,如今則每逢重大節日集會、婚嫁、立房、跳月等傳統民族活動都要表演此舞。此舞用于喪葬時,于出殯隊伍的最前列表演;用于祭寨神時,則于陽歷二月初一這一天在殺牛祭祖踩場之際表演;用于立房時,往往在踩屋基時進行;用于跳月時,則多在正月初一至三十的"跳月場"活動中表演。
蘆笙舞·滾山珠
“滾山珠”是集蘆笙吹奏、舞蹈表演、雜技藝術為一體的苗族民間舞。“滾山珠”,本是用形體模仿箐雞(當地的一種野雞)在山林中嬉戲的一種歡快的蘆笙舞,所以其技巧與形體造型的寫實性較強。表演者頭戴插箐雞尾的帽子(雄性箐雞的標志)或紅線花帽(雌性箐雞的標志),邊吹蘆笙邊舞,顯然是對生活的再現。舞臺上,“對腳掌”、“扣肩倒立”、“跪步”、“點將”等技巧,不時引起臺下陣陣喝彩,尤其是“滾山珠”(又稱“刀叢滾身”)這一招,總會引起觀眾的一陣陣叫好聲。
“滾山珠”在長期的發展過程中逐漸融進各種技巧,不斷完善。到1989年,蘆笙舞“滾山珠”由以往的單人表演發展成為6至8人同時表演的舞蹈。表演者手執六管蘆笙,頭戴箐雞翎帽,身著繡花白褂,吹奏著世代傳承的蘆笙舞曲,圍繞梭鏢或盛滿水的碗進行舞蹈表演,時而以頭為足,蘆笙舞步與技巧運用難度隨表演進程不斷增加,表現苗族同胞在遷徙途中不畏艱險、勇往直前、排出萬難的驚險場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