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到徽州,可能你首先想到的是粉墻黛瓦的徽派建筑,在青山綠水間層層疊疊、濃淡相宜。徽州歷史悠久,是徽文化的搖籃。徽州古城,又名歙縣古城,古稱新安郡,位于黃山市歙縣。徽州古城始建于秦朝,自唐代以來,一直是徽郡、州、府治所在地,故縣治與府治同在一座城內,形成了城套城的獨特風格。徽州古城是中國三大地方學派之一的“徽學”發祥地,被譽為“東南鄒魯、禮儀之邦”。
徽州古城分內城、外廓,有東西南北4個門。此外還保留著甕城、城門、古街、古巷等。城內景區包含徽園、漁梁街、許國石坊、斗山街、陶行知紀念館、南譙樓、太白樓等七處。
徽園
徽園,是安徽省黃山市歙縣在原徽州府衙一帶修建的仿古旅游區。是集牌坊、古民居、祠堂“徽州三絕”,融磚雕、木雕、石雕“徽州三雕”精髓。徽園2000年對外開放。素有“徽州文化大觀園”之稱,1999年3月25日動工,2000年11月16日建成開園,徽園位于古城鬧區,南連中和街,北接徽州路,占地2公頃,建筑面積1.8萬平方米,主體建筑有:仁和樓、得月樓、茶樓、惠風石坊、徽園第一樓、得意樓、春風樓、過街樓、古戲樓、蓮池玉帶橋、萬金靈龜、九龍九鳳壁,以及住宅樓房百余間。
許國石坊
許國石坊,又名大學士坊,俗稱“八腳牌樓”。位于安徽省黃山市歙縣城內陽和門東側,跨街而立。立于明萬歷十二年十月(公元1584年)。許國石坊是許氏衣錦還鄉時在家鄉歙縣立此坊。許國石坊,其不是通常的四柱而是八柱,形成四面圍合,中國僅此一例牌坊是封建社會為旌表功勛、科第、德政以及忠孝節義所立的建筑,是最能詮釋中國古代歷史文化的載體,是徽州石牌坊中最杰出的代表,綜合體現了石坊建造技藝的最高水平。被譽為“東方的凱旋門”。
漁梁街
漁梁街,屬國家歷史文化名街,唐朝乾元二年(759年)形成街市,已有1200多年歷史,是當時徽商外出經商往返的必經之路,也是府衙官員們出門的必經之道,被稱為“徽商之源”。
漁梁是徽商興盛數百年的重要水路碼頭,保存有古代街衢、水埠和碼頭的原始風貌,是徽商外出經商往返的必經之路,也是府衙官員們出門的必經之道,被稱為“徽商之源”。漁梁古街依山傍水,整條街道用清一色卵石有序鋪就,恰似魚鱗,又因古街形似鯉魚,故又稱“漁鱗街”。漁鱗街蜿蜒1公里,兩邊店鋪林立。古祠堂、古民居、古寺廟隨街可見,排列井然,稱之為江南第一水街。
南譙樓
南譙樓,始建于隋末,為歙州(今徽州)人汪華吳王府外子城的正門門樓。南譙樓是古代夜間向人們報時的地方,打更的鼓聲就是從譙樓傳向四面八方的。南譙樓三重三開間,高約20米,寬約15米,進深約10米。磚木結構,懸山頂,重檐高脊,紫墻青瓦。下為門厥,門闕寬4.5米,左右各有木柱13根。每根柱圍1米余,每柱均呈10度左右斜倚墻壁,用以支撐大梁。1997年,國家文物局撥款重建,并基本保持了木構清代風格,門闕為宋代風格。
太白樓
太白樓位于城西練江邊,相傳這里原是一個酒肆,唐代詩仙李白來歙訪隱士許宣平不遇,曾在這里飲酒,后人為紀念李白,特將酒肆改名為“太白樓”。
太白樓始建于唐初隋末,房屋乃明清所重建。樓為二層二進建筑,面積兩百余平方米。前進平面呈凸字形,中間突出,兩翼收進,脊線稍低,兩端封以馬狀墻,歇山頂,高瓴重檐,翹角昂起,鰲魚騰尾。樓檐下懸"太白樓"三字匾額。樓下正面三開間,原大門朝東迎向太平橋,后整修時給予封閉,沿江古道從左、右邊門穿過。內墻上嵌有歷代重修太白樓記事碑數方。照壁上方匾額"長天一勺",意為天地雖廣,勺水雖微,但運動變化之理是相通的。同時也表明李白懷才不遇,猶如天外之一勺。堂上有李白畫像,為客居滬上的歙人畫家汪觀清所繪。兩側楹聯"四壁云山開醉眼,一樓風月話詩仙"。后樓為五開間,中三間為明堂,左右各一廂房。天井兩側回廊皆設樓梯。后樓頂部也是中間高,左右稍低,脊線參差錯落。太白樓已辟為李白紀念堂,陳列有李白生平的書籍和各種古字畫、古硯、古墨、古歷、古屏風等上千件文物展品。
陶行知紀念館
陶行知紀念館位于城內中和街,新建部份與老館銜接,占地面積1700平方米,建筑面積3600平方米,仿徽派建筑。為陶行知幼年就讀之所,內陳有陶行知遺物和遺聯“捧著一顆心來,不帶半根草去”。1984年,由崇一學堂舊址改建,由瞻仰廳、放像廳、書畫廳和5個大展廳組成。1991年擴建,1996年,陶行知紀念館被國家教委等6個部委命名為“百個全國中小學愛國主義教育基地”之一,1997年,由中共中央宣傳部公布為“全國百個愛國主義教育示范基地”。2003年,擴建。紀念館設東西兩側大門,東西兩大門的館名分別由胡耀邦、胡厥文題寫。紀念館大門用青灰色水磨磚砌。門廳正中設陶行知全身漢白玉坐像,二樓為展廳,陳列陶行知生平介紹和有關文獻、實物,廳后為崇一學堂舊址。
徽州古城是保存完好的中國四大古城之一,1986年,被國務院列為國家歷史文化名城,2014年,被列入國家5A級景區古徽州文化旅游區的組成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