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都知道河南地處中原腹地,是我們中華文化的發源地之一,歷史上許多朝代都在這里定都,自然也出土了無數的歷史瑰寶。今天小編要給大家講的寶貝就是在河南發現的一件史前樂器,也是河南博物院的鎮館之寶之一,它的名字叫做“賈湖骨笛”。
說到笛子,大家一定不會陌生吧。笛子,是古老的傳統樂器,也是最有民族特色的吹奏樂器。我們平常見過的笛子,大部分都是竹子做的,當然也還有一些用石頭、玉料和紅木做的笛子。小編今天要講的笛子,大家估計很少見過,就是骨笛,顧名思義呢就是用骨頭做的笛子。聽起來是不是有點神奇,骨頭竟然還可以做笛子。那這骨笛是用什么骨頭做的呢?它又有什么特別之處呢?
賈湖骨笛自從參加了央視的《國家寶藏》節目后,原本籍籍無名的賈湖骨笛一下子變得家喻戶曉。外表并不出眾的它是在河南省舞陽縣的賈湖遺址中被人們發現的,別看它個頭小,來頭可不小。經過考古學家的判定,它可是新石器時代的文物,距今約有7800年-9000年的歷史了。而且在賈湖遺址發現的骨笛可不止一支,先后出土了30多支,平均長20多厘米,直徑1厘米左右。
這些骨笛大多是7個音孔,也有5孔、6孔和8孔的。其中編號M282的墓中出土的2支骨笛最為精美,按照出土順序分別是20號和21號。
(賈湖骨笛·M282出土)
大家都知道古龍先生的武俠小說《絕代雙驕》中有兩位主角:小魚兒和花無缺,在河南博物院的官網上,20號和21號骨笛就被冠以了“絕代雙驕”的稱號。
20號骨笛完美無缺,保存最為完整,自然就是“花無缺”,21號骨笛則是“小魚兒”。小魚兒被發現時斷成了三截,專家分析,在墓主人生前它就已經折斷,但主人不舍得丟棄,便在折斷處鉆上小孔,用細線修補好。可以看出,骨笛在當時是相當珍貴的。
說到這兒,同學們會迫不及待地問,這么珍貴的骨笛究竟是用什么骨頭做成的呢?經鑒定,這些骨笛是用仙鶴的尺骨鋸去兩端關節制成的。尺骨是什么骨?也就是仙鶴翅膀上的骨頭。大家都知道,仙鶴其實就是丹頂鶴,之所以選用它們的尺骨來做笛子,原因可能有三個:
一是因為先民們認為仙鶴是仙界的神鳥,具有通天的能力,用它們的骨頭制作笛子,就能和神靈溝通。
二是因為仙鶴能預測氣候,它們在春分和秋分前后規律的遷徙,對農業生產和勞作起了很大作用。
三是仙鶴的骨頭有著天然的“優勢”,外堅內空,是制造樂器的理想材料。
可材料雖理想,卻有一個很大的缺點,就是它太硬了,大約有人骨硬度的30倍。這就奇怪了,當時又沒有金屬鉆孔工具,古人是怎么在鶴骨上鉆出笛孔的呢?
后來專家在賈湖遺址中發現了一些黑色的小石頭,這些石頭一頭粗一頭尖,像“矛”一樣,而且硬度很高。通過實驗,專家推測,古人就是用這些石頭當做“鉆頭”給骨笛鉆孔的,可見近萬年前的古人是多么的聰慧。
(賈湖遺址·黑色小石頭)
賈湖骨笛的發現改寫了中國音樂史,它是迄今為止中國考古發現的最古老的樂器,反映了我國史前音樂文明的高度發達。更令人驚嘆的是,這些骨笛到現在仍然可以演奏,音調幾乎和現代樂器一模一樣,而且音色更加悠揚,堪稱中國古代音樂文明史上的一個奇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