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建筑有著中國獨有的藝術魅力,是一幅中國長畫卷,展開一段有一段的驚喜,需要慢慢品味它們的美。
古代建筑主要以木構架為結構方式,大體可分為抬梁式、穿斗式、井干式,以抬梁式采用最為普遍。抬梁式結構是沿房屋進深在柱礎上立柱,柱上架梁,梁上重疊數層瓜柱和梁,再于最上層梁上立脊瓜柱,組成一組屋架。
平行的兩組構架之間用橫向的枋聯結于柱的上端,在各層梁頭與脊瓜柱上安置檁,以聯系構架與承載屋面。檁間架椽子,構成屋頂的骨架。這樣,由兩組構架可以構成一間,一座房子可以是一間。
中國古代建筑的布局形式有嚴格的方向性,常為南北向,只有少數建筑群因受地形地勢限制采取變通形式,也有由于宗教信仰或風水思想的影響而變異方向的。以眾多的單體建筑組合而成為一組建筑群體,大到宮殿小到宅院。
中國古代建筑群的布置總要以一條主要的縱軸線為主,將主要建筑物布置在主軸線上,次要建筑物則布置在主要建筑物前的兩側,東西對峙,組成為一個方形或長方形院落。這樣方正嚴整的布局思想,主要是源于中國古代黃河中游的地理位置與儒學中正思想的影響。
這樣的院落布局既滿足了安全與向陽防風寒的生活需要,也符合中國古代社會宗法和禮教的制度。當一組庭院不能滿足需要時,可在主要建筑前后延伸布置多進院落,在主軸線兩側布置跨院。這種嚴整的布局并不呆板僵直,而是將多進、多院落空間,布置成為變化的頗具個性的空間系列。
古代建筑的單體大致可以分為屋基、屋身、屋頂三個部分。凡是重要建筑物都建在基座臺基之上,一般臺基為一層,大的殿堂會建在高大的三重臺基之上,比如北京故宮太和殿。
單體建筑的平面形式多為長方形、正方形、六角形、八角形、圓形。這些不同的平面形式,對構成建筑物單體的立面形象起著重要作用。由于采用木構架結構,屋身的處理得以十分靈活,門窗柱墻往往依據用材與部位的不同而加以處置與裝飾,極大地豐富了屋身的形象。
中國古代建筑的屋頂形式豐富多彩,早在漢代已有廡殿、歇山、懸山、囤頂、攢尖幾種基本形式,并有了重檐頂。以后又出現了勾連搭、單坡頂、十字坡頂、盂頂、拱券頂、穹窿頂等許多形式。
屋面裝飾使屋頂的輪廓形象更加優美,如故宮太和殿,重檐廡殿頂,五脊四坡,正脊兩端各飾一龍形大吻,張口吞脊,尾部上卷,四條垂脊的檐角部位各飾有九個琉璃小獸,增加了屋頂形象的藝術感染力。
門窗、隔扇屬外檐裝修,是分隔室內外空間的間隔物,裝飾性強,以其各種形象、花紋、色彩,來增強了建筑物立面的藝術效果。內檐裝修是用以劃分房屋內部空間的裝置,常用隔扇門、板壁、多寶格、書櫥等,它們可以使室內空間產生既分隔又連通的效果。另一種劃分室內空間的裝置是各種罩,如幾腿罩、落地罩、圓光罩、花罩、欄桿罩等,繪以花卉或題字,使室內充滿書卷氣味。
藻井是具有裝飾性的一種屋頂內部裝飾,結構復雜、下方上圓,由三層木架交構組成一個向上隆起如井狀的天花板,多用于殿堂、佛壇的上方正中,交木如井,繪有藻紋,故稱藻井。
彩繪是中國古代建筑不可缺少的一項裝飾藝術。它原是施之于梁、柱、門、窗等木構件之上,用以防腐、防蠹的油漆,后來逐漸發展演化而為彩畫。古代在建筑物上施用彩畫,有嚴格的等級區分,庶民房舍不準繪彩畫,不同性質的建筑物繪制彩畫也有嚴格的區分。
中國古代涌現出許多建筑大師和建筑杰作,營造了許許多多傳世的宮殿、陵墓、廟宇、園林、年、民宅……欣賞中國古建筑,就好比翻開一部沉甸甸的史書。還有史書上找不到記載的千千萬萬勞動者的聰明才智,都一一被它形象的記錄了下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