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國古代,對于以農耕為主的華夏文明來說,城池是保護人們生命財產所必不可少的。千年歲月緩緩而去,人世間滄海桑田,如今在有些地方依然還能看到部分古城池,如西安古城、南京古城、襄陽古城等等。在這些古城中,商丘古城無疑是比較特殊的一個。
商丘,商丘位于河南省東部,東北接山東省,東南接安徽省,地理位置優越,交通便利。商丘歷史悠久,是中華文明的發祥地之一、商人商品商業的發源地。據記載,商族始祖契(xiè)因輔佐大禹治水有功,被封于商(今商丘),不過后來商族人遷往別處,人們就將商族人居住過的廢墟之地為“商丘”,這就是商丘得名的原因。
關于商丘的得名,還有另一個說法,帝嚳封其子閼伯(契)于商(今商丘)做火正,契受人愛戴,被人們尊為“火神”。契死后葬在封地,其墓冢被稱為“商丘”,后來就成了那一帶的地名。
商丘是商族部落的聚居地,商湯滅夏后建立商朝,而商朝最初的都城即在商丘,不過商朝經常遷都,最出名的就是安陽的殷墟以及朝歌城。武王滅商后不久病逝,商紂王之子武庚聯合三監叛亂,被周公以霹靂手段鎮壓。
后來紂王庶兄微子被封于宋(商丘),建立宋國。宋人(商人)重商,在商業方面有獨到之處,宋國很快就富了起來,成為春秋五霸之一,宋國都城商丘也一躍成為當時最大的商業中心。
商丘也是漢朝時劉邦的孫子、富可敵國的梁王劉武的封地、梁國的都城所在;隋唐時期宋州的治所宋城也在商丘;北宋時,開國皇帝趙匡胤曾任后周歸德軍節度使,潘鎮所在地即宋州(今商丘),商丘因為是趙匡胤的龍興之地,所以升級為陪都南京應天府,在當時具有極高的地位。
文章開頭我們說商丘古城比較特殊,其中一個非常重要的原因就是雖然我們看到的是一座城,實際上是六座城,即傳說中極其罕見的城摞城。最上面現存的商丘古城是明朝弘治十六年(1503年)開工興建的歸德府城,其下依次是元朝時修建的歸德府城、宋朝時的南京應天府城、隋唐時期的宋州治所宋城、漢朝時梁國國都睢陽城、西周時的宋國都城。
為何會出現這種情況呢?商丘的地貌主要屬于黃河沖積平原,歷史上商丘古城位于汴水和黃河故道旁,一旦遇到嚴重的黃河水患,商丘古城就逃脫不了被泥沙掩埋的命運,后世繼續在原來的城址之上進行重建,就形成了這種罕見的城摞城奇觀。
另一個比較特殊的地方,商丘古城是一座八卦水中城。從空中俯瞰商丘古城,給我們的印象特別深刻,商丘古城形似古代的銅錢,外圓內方。城墻周長約3.6公里,城內有93條街道,地勢如龜背。古城城墻外是護城湖、距離城墻約500米外是城郭。古城有東西南北四門,門外有甕城,甕城城門和城門方向不同,東門和西門向南,南門向東,北門向西,有“四門八開”之說。
另外,如果仔細看會發現,古城的東門、西門并不在一條軸線上,而是錯開了一條街的距離,這在講究對稱的古代建筑格局中不多見,據說是運用了古代五行相生相克的理論,東主木,西主金,防止金木相克,才這么設計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