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四大書院之一“應天書院”建在商丘,千余年來,薪火相傳,弦歌不絕,培養了一批批社會棟梁。應天書院在1905年改為“歸德府中學堂”,是商丘師范學院的前身。“應天始興學,書院冠華夏;學子頻中第,俊才擎宋廷。”這副懸掛于應天書院大門兩側的對聯,讓商丘師范學院的學子們朗朗上口、銘記于心。
2016年10月,商丘師范學院將文學院與歷史學院合并,組建人文學院(應天書院),正式打出應天書院的品牌,意在秉承應天書院精神,弘揚應天書院文化,培養學生的文化自信和文化擔當。
一、整合應天文化研究隊伍
為研究、傳承、弘揚應天書院文化,2016年11月7日,商丘師范學院“應天書院研究中心”成立,學院把“漢梁文化研究中心”“河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研究中心”“莊子與道家文化研究中心”三個研究機構的研究人員整合在一起,集中專業骨干研究力量,共同研究、傳承、弘揚中國傳統文化、應天書院文化。
“應天書院研究中心”揭牌當天,商丘師范學院人文學院(應天書院)院長李可亭作了題為《對商丘城市品牌的認識和解讀》的報告,他從“三商之源”的提出和確定、“三商之源”概念的逐步固化、“三商之源”與三商文化、對商丘城市品牌定位的新思考四個方面,深入淺出地講述了商丘悠久的歷史和璀璨的文化,并對叫響“華商之源,通達商丘”這一城市品牌進行了解讀。
“應天書院研究中心”成立3年多來,以“應天大講堂”為依托,在全市范圍內開展系列文化講座,先后走進應天書院、市直機關、學校、國家電網商丘供電公司等企事業單位、社區,講歷史、講文化自信、講國學,講應天書院在中國教育史上的地位和作用。
二、引領應天書院特色發展
“應天周末講座”是商丘師范學院人文學院充分發揮人文學院師資隊伍優勢打造的特色活動,每兩周開講一次,學院的博士、教授為學生講解學科前沿、讀書心得、商丘歷史文化、學習方法、重大事件和重要人物等。“應天周末講座”開講三年多來,先后舉辦講座38場,場場爆滿,贊譽不絕,成為商丘師范學院的知名講座。
為更好地研究、宣傳、推介商丘地方文化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人文學院建設的“應天國學堂”2019年7月投入使用。“應天國學堂”既有國學大講堂,也有國學小教室,還建設有國學文化墻、商丘歷史文化墻、漢服社、茶藝社、書法室和漢梁文化展示中心,“應天國學堂”“進則讀經史子集,退而思道德文章”的大門楹聯,更為國學堂別致的宋代裝飾風格、濃郁的文化氛圍妙筆生花,一時成為師生參觀、學習的好去處。
為開闊學生視野,打開窗戶,引進校外思想和見解,人文學院在“應天周末講座”之外,創設“應天書院講壇”,邀請國內外高校知名專家學者如北京大學范國強、王思斌,國家教育行政學院于建福,南開大學孫克強,美國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湯晨曦等來校講學,使更多的學生領受校外專家的風采。
三、舉辦應天書院學術研討會
2017年9月23日至24日,商丘師范學院漢梁文化研究中心與商丘博物館聯合舉辦“豫東考古與夏商考古學研究學術研討會”,來自國內外的近百名考古研究和文物保護方面的專家學者齊聚商丘市,紀念宋國故城考古發現20周年,分享討論豫東考古和夏商考古學的研究成果和考古發掘新收獲。研討會上,舉行了考古發掘報告《豫東考古報告》的首發儀式。
2019年10月11日至13日,商丘師范學院與中國范仲淹研究會、商丘市人民政府聯合舉辦“范仲淹與應天書院學術研討會——紀念應天書院賜匾1010周年”,來自全國各地的120多名專家學者齊聚商丘市,這次會議,全國各大媒體進行了報道,“范仲淹與應天書院學術研討會”會議信息還上了全國“學習強國”平臺,有力地推介了商丘。
談起應天書院文化,商丘師范學院校長司林勝說:“一千多年來,應天書院櫛風沐雨,弦歌不絕,為北宋培養了大批國家棟梁人才,尤其是政治家、教育家、思想家范仲淹,從應天書院走出,又執掌應天書院,他所提出的‘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的‘憂樂’思想,是一筆寶貴的精神財富。應天書院的教學范式和師生的擔當精神,一直在激勵著后人,在中國教育史上發揮了重要作用,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四、打造《應天書院》原創民族歌劇
2019年6月5日,商丘師范學院音樂學院的師生,三年磨一劍,在課堂教學改革的基礎上,在學校的大力支持下,原創民族歌劇《應天書院》在商丘市宋城影劇院成功首演,歌劇再現應天書院的輝煌,為商丘人民獻上了一部跨越千年的民族音樂史詩。
原創歌劇《應天書院》共七幕,以北宋四大書院之一“應天書院”的發展史為創作素材,展現了書院從初辦到興盛的發展過程,有楊愨開辦學之先、戚同文延續發展、曹誠捐資擴建、晏殊延聘師資、范仲淹在此求學考中進士后又執掌學院教務的歷歷場景;“應天書院”受到北宋政府的大力支持,由私學到府學,最后發展為國子監,為北宋政府培養了大批人才。
李可亭說:“歌劇《應天書院》以歷史為依據,通過演員投入而動情的演出,闡釋了國家發展、教育為本的理念,弘揚了刻苦攻讀、心系天下的學風,再現了書院教育在中國教育史上的地位和作用。”據了解,商丘師范學院正在策劃歌劇《應天書院》進京演出,并申報河南省精神文明建設“五一個工程”項目。
五、出版應天文化學術著作
應天文化研究必須有學術作支撐。“應天書院研究中心”成立以來,組織出版了一批學術著作:商丘師范學院副校長、歷史學博士郭文佳教授的學術著作《應天文化》近期將由中華書局出版;與這本書同期出版的還有朱鳳祥教授的《名人與圣賢文化》,劉萬華、陳功文兩位博士的《漢梁文化》,這三部著作與李可亭主編的《商丘通史》(1-4卷),成為商丘大型叢書“文化商丘”的重要組成部分。
在此之前,2018年10月,《國家歷史文化名城·商丘》系列叢書出版,“應天書院研究中心”成員承擔叢書的部分編寫工作,主要有馬媛媛博士的《商丘古國志》、王增文教授的《商丘古代文學史稿》、劉萬華博士的《商丘文卒》、朱鳳祥教授的《宋國史稿》、王少華教授的《唐忠烈侯張巡》、陳功文博士的《漢初賢才賈誼》等,為叢書增輝很多。作為“應天書院研究中心”的主要成員,劉萬華博士近幾年在商丘姓氏家族文化研究上,收獲頗豐,先后出版《商丘古代文獻敘錄》《宋犖文學考論》《宋犖集輯校》(上下)《宋犖全集附宋氏家集》(全12冊)等,既彰顯了他的學術功底,又有力地支撐了商丘師范學院的應天文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