壽縣古城墻,位于安徽省淮南市壽縣,始建于宋,重建于北宋熙寧年間(1068-1077年),明清時曾多次修葺,已歷經900多年。壽縣古城墻作為宋至清代古建筑,同時也是凝聚了古代勞動人民智慧與力量結晶的標志性建筑。于2001年6月,被國務院批準為第五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并于2012年,被列入中國世界文化遺產預備名單“中國明清城墻”項目。
壽縣古城墻始建于宋,自北宋熙寧年間(1068年)至南宋嘉定12年(1220年),歷時150余年,幾經反復而建成。后又經明15次、清14次修葺和完善,終形成今日之規模。南宋寧宗12年(1206年)建康都統許俊重筑,墻磚面亦常見“建康許都統造”字樣。明正統二年(1437年),夏六月朔日,西北風大作,巨浪沖擊,城垣坍塌七百九十八丈,泊岸六千六百五十余尺,樓櫓木石一時蕩盡.淫雨既久,官廳、廩宇、營房等類十壞八九。明嘉靖十七年(1538年),御史楊瞻創建,即于城墻外側壁腳處加筑一周高3米、寬約8米的護城御水石岸,其內口與城墻根基聯為一體,外口則以條石疊砌壁立護城河沿。明萬歷元年(1573年)大修。張夢蟾有記曰:“壽州城下故甕涵,蓋泄市圃中潴水”,“一在城西南,地勢峭峻,近塞弗通,東北并西北者,則今存也?!苯翊娑?,一在東北,一在西北,系磚石結構之圓筒狀壩墻,稱為“月壩”,與城墻等高,創自清乾隆二十年(公元1755年)知州劉煥。清光緒十年(1884年)四月和三十三年三月重修,立有“崇墉障流”(吳中錢祿曾題)和“金湯鞏固”(莘庵彭城孫題)兩楷書石刻。其不易淤塞,主要原因在于“月壩”型優于平地設涵。當城外水漲高于涵洞出水口高度時,月壩內水平跟著升高而不能倒灌城內。
壽縣古城墻位于淮河南岸,八公山下,古城略呈方形,棋盤式布局。城墻周長7147米,高為9.7米,底寬18-20米,頂寬6-10米。城內面積3.65平方千米。城墻墻基以塊石圈砌,墻體中間以粘土夯實,外壁包貼特大青磚。磚石縫均用桐油、糯米汁拌和石灰漿加以填灌,城墻上筑有“敵樓”和“警輔”,墻頂外沿修有“雉堞”,也就是帶垛的矮墻。城有四門,門上陰刻其名,東賓陽、南通淝、西定湖、北靖淮。并各有甕城。其中西甕門北向出,北甕門西向出,東城門與甕門在平面上平行錯置同為東向出,而南城門與甕門則處于同一中軸線上均為南向出。四門之外設有吊橋,城外有護城河。
壽縣古城墻特殊形制構造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一是城墻外側壁腳處特設一道護城石堤,二是甕城內外門向交角處理,三是城涵(水關)上建筑月壩。
城池所處的地理環境,匠心獨運,于軍事防御之外,還能具有重要的防水功能。這也是古城池能完整保存至今的重要原因之一。明代為了加固城基,于墻外側以條石迭砌一周護城泊岸,城內北部東、西兩隅各有一泄水涵閘,平時城內積水可由此排出城外。當洪水季節,又可自行關閉涵閘,防止外水倒灌入城。涵額鐫有“金湯鞏固”、“崇墉障流”題名,是對這堅固雄偉的壽縣古城墻的真實寫照。1991年,古城抵御了百年未遇的特大洪水的圍困,顯示了它的特殊功能。同時今年又一次抵御了特大洪水災害,保護了壽縣人民財產安全。
歷史典故
壽縣因地處襟江扼淮的重要位置,千百年來,這里一直是兵家必爭之地,金戈飛揚之處。從秦滅楚到抗日戰爭,在壽縣就發生了17次規模較大的戰事。壽縣古城墻就是壽縣歷代戰爭史上的歷史見證。
東晉太元八年(383年)的秦晉淝水之戰,就發生在這里。這次戰爭,是中國歷史上以少勝多、以弱勝強的戰例,同時也給后人留下了“投鞭斷流”、“圍棋賭墅”、“風聲鶴唳、草木皆兵”、“舐犢情深”、“門里人”、“人心不足蛇吞象”等歷史典故。
壽縣古城墻是中國國內保存最為完好的宋代古城墻,同時還是全國保存較完善的七大古城墻之一,比山西平遙古城要早一百年。它年代上限可提早到戰國時期,并歷經漢、唐宋、明清、民國多個時期的修繕和使用,以致今日的狀況。這些科學考古發掘獲取的信息為研究當地文化、歷史變遷提供了翔實的實物資料。壽縣古城墻經九百多年的滄桑,保存至今,也充分反映了中國古代勞動人民的聰明智慧和高超的建筑技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