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烏銅走銀始創于清雍正年間,為滇南石屏縣人岳富所創。云南烏銅走銀與北京景泰藍齊名,并稱“天下銅藝雙絕”,是中國傳統工藝美術界的兩大制銅工藝。目前,云南主要有三大門派掌握這項古老工藝,分別是官渡金永才、晉寧袁昆林、保山萬光紅。
今年6月13日是我國第四個“文化和自然遺產日”,記者到官渡古鎮烏銅走銀傳習館,拜訪了館長、國家級非遺傳承人金永才。
坎坷傳承路
走進烏銅走銀傳習館,幾位工匠學徒正在聚精會神地打磨自己手中的工藝品。金永才的辦公桌上基本都是各種烏銅走銀的工具、半成品,記者到達的時候,這位七十歲的老人身穿樸素的中式馬褂,腳踩簡樸的老布鞋,正打磨著銀器。
“自從岳氏兄弟開創烏銅走銀以來,這門手工藝距今已有三百年歷史,岳氏家族對傳承歷來有個規定:傳男不傳女、傳兒媳不傳女兒、世代單傳,且不傳外姓人,對傳承人的人品、悟性這兩方面要求極高。眾位家族學徒要經受一定的考驗和磨煉,才能最終確定一位真正的傳承人。”金永才介紹。
1935年,戰火四起,手工藝人沒了生意,很多老手藝人回鄉或改行。但在昆明民生街有一個叫岳忠明的人(岳氏家族第四代傳承人),雖然改行不做烏銅走銀,但仍然在堅持做銀器。“他的姨老倌蘇繼成多年來都在協助他做銀器,私下傳授了不少?!苯鹩啦耪f道。
這個突破性的傳承,對延續烏銅走銀在云南的發展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新中國成立后,蘇繼成先后完成了精美的烏銅走銀作品?!拔規煾道罴尤昴贻p的時候也認識蘇繼成,會有一些往來和溝通?!苯鹄舷壬f,自己的師傅早先在昆明學了銀的手藝,后面做了一個土司的女婿,剛好土司家的一樓是專門做各種銅制工藝品的銅鋪,他和銅鋪的一個手藝人成為摯友,經常一起切磋,自己慢慢地摸索出來了烏銅走銀的技法。本來可以發展得不錯的,但因為戰爭的原因,師傅在艱難的環境下堅持著這門手藝,最后回到了昆明?!?/span>
烏銅走銀輾轉茶館半生緣
李加汝回到昆明官渡幾年后,便結識了金永才。師徒二人半輩子都在烏銅走銀這門手藝上度過的,但不為大家所知的,是烏銅走銀的傳承與昆明老茶館的故事。
“烏銅走銀一直以來的傳承和延續,可以說都是在茶館里?!苯鹄舷壬榻B道,第一次和師傅到茶館是1982年,那是一家位于官渡區武家莊的茶館,當時想給烏銅走銀找到買家,只能去茶館。就這樣,師徒二人在家里一起制作烏銅走銀,隔三差五地到茶館里找買家。
1996年,李加汝在彌留之際,把配方傳授給了金永才。
攻堅克難傳手藝
2004年下半年,全國第一次普查手工藝人。“那時候相關部門的人打電話給我,我感覺到非物質文化遺產開始得到了國家的重視?!苯鹩啦耪f。
時隔僅一年,第二次普查開始?!捌詹槿藛T來到我家時,我正在院子里敲銀器呢!”金老先生說,就這樣,烏銅走銀以其獨特的藝術和工藝被列為了云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
民族民間手工藝人傳承手藝的發展環境逐漸向好,金永才也有了把烏銅走銀這門手藝做大做好的打算?!翱紤]到當時政策好、環境好,我非常希望能夠開館收徒,把好手藝保護好傳承好,但當時錢真的不夠。”金永才缺錢開館的顧慮最終被那顆民族手工藝人的赤子之心打破了。2006年,金永才在官渡的一些農村房產為他解決了資金問題。
2009年,烏銅走銀傳習館正式開館收徒。據了解,烏銅走銀傳習館是云南省第一家非遺傳習館,后來各州市非遺保護中心的負責人、傳承人都來拜訪學習辦館模式、收徒模式和民族民間好工藝的傳承精神……
“三年前,我就把權力全部下放,再過五年可來可不來了。公司和手藝都已經交給徒弟們和公司經營者們,我相信他們有這份能力和信心,把烏銅走銀原汁原味地、一代一代地傳承下去?!苯鹄舷壬f著烏銅走銀的未來。
“改革開放春風動,烏銅技藝才得活,盛世年間大發展,傳承技藝圓了夢”是金永才對這一生堅守烏銅走銀四十載的感慨,“這四句話,我就貼在床邊,每天都可以看到?!?/sp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