吊腳樓,也叫“吊樓”,為苗族(重慶、貴州等)、瑤族、布依族、侗族、土家族等族傳統民居,在渝東南及桂北、湘西、鄂西、黔東南地區的吊腳樓特別多。吊腳樓多依山靠河就勢而建,呈虎坐形,以“左青龍,右白虎,前朱雀,后玄武”為最佳屋場,后來講究朝向,或坐西向東,或坐東向西。吊腳樓屬于干欄式建筑,但與一般所指干欄有所不同。干欄應該全部都懸空的,所以稱吊腳樓為半干欄式建筑。
苗族吊腳樓
吊腳樓是苗族傳統建筑,是中國南方特有的古老建筑形式,樓上住人,樓下架空,被現代建筑學家認為是最佳的生態建筑形式。吊腳樓是苗鄉的建筑一絕,它依山傍水,鱗次櫛比,層疊而上。苗族吊腳樓在鳳凰古城東南的回龍閣一帶,前臨古官道,后懸沱江上。吊腳樓是鳳凰古城具有濃郁苗族建筑特色的占建筑群之一,屬清朝和民國初期的建筑。吊腳樓群的吊腳樓均分上下兩層。俱屬五柱六掛或五柱八掛的穿斗式木結構,上層寬大,工藝復雜,做工精細。下層隨地而建,很不規則。屋頂歇山起翹,有雕花欄桿及門窗。這種建筑通風防潮,避暑御寒。體現了苗族獨特的建筑工藝,具有很高的實用價值和觀賞價值。
侗族吊腳樓
吊腳樓是一種極富侗族特色的住宅建筑。山居侗族的住宅多為外廊式二三層小樓房,樓下安置石碓,堆放柴草雜物,飼養牲畜。樓上住人。樓上前半部光線充足,是一家休息或手工勞動之所;后半部為室,其中設有“火塘”,這是“祖宗”之位,也是取暖、炊飯的。第三層樓上設臥房。一般一家一棟,也有的村寨,如廣西三江縣的苗江、八江、林溪一帶,多聚族而居,將同一房族的房子連在一起,廊檐相接,可以互通,喜慶佳節,聚集于此,設宴接待賓客。平壩侗族,如天柱、新晃、榕江縣的連江一帶,大都是兩層樓房,樓下住人,樓上存放糧食雜物。堂屋中設有“神龕”,兩側為臥室、廚房,豬牛圈都在屋側房后。
特點
湖南省通道侗族的住房,仍保留了百越民族“干闌”式建筑的特色,多為三屋以上的干闌式木樓,底層為豬牛等養牲雜屋,樓上住人,木樓都有走廊伸出,并裝飾有欄桿,欄桿邊備有固定式長凳供人休息,俗稱“吊腳樓”。這種木樓,有高達五六層的,結構謹嚴,不許用一顆釘子,全系卯榫嵌合,顯示了侗族建筑工藝的高超。
瑤族吊腳樓
在南嶺深處,處處都可以看到這樣一道獨特的風景線:在藍天碧水之間,群山掩映之中,一座座別致的木樓依山勢而居,在陡峭的山地營造出一塊平坦的人類生息空間。這就是瑤族民居吊腳樓。
瑤族是一個山地民族,住所往往依山傍水建成,其代表作就是人與自然和諧而居的吊腳樓。瑤族人多居住在山區,很少可供成片建造房屋的平地,于是他們便選擇坡度較為平緩的地方,一半平整土地,另一半依據山勢用長短不一的杉木柱頭支撐,架木鋪板,與挖平的屋場地合為一個平坦的整體,再在此整體上建房。山區氣候潮濕多雨而且炎熱,為了通風避潮和防止野獸。
瑤家吊腳樓“巧于因借,精在體宜”,瑤族人民根據實用性和環境特性,強化建筑性格,自由選址柴水方便、風光優美的地勢,采用數十棵杉木撐起為基腳,建起被稱為“千腳落地”的木樓。整座木樓以杉木為柱、為梁、為壁、為門窗、為地板,以杉皮為蓋頂,不油不漆,無矯無飾,一切順其本色,自然天成,樸實無華,或金雞獨立于山脊,或連片成寨于坡前,或負山含水,或隱幽藏奇,千姿百態,格局自由,情調浪漫,更重要的是它冬暖夏涼,不燥不潮,空氣新鮮,是瑤山人最好的居所。
土家族吊腳樓
吊腳樓建筑是土家人民智慧的體現。土家吊腳樓多為木質結構,早先土司王嚴禁土民差瓦,只許蓋杉皮、茅草,叫“只許買馬,不準差瓦”。一直到清代雍正十三年“改上歸流”后才興蓋瓦。一般為橫排四扇三間,三柱六騎或五柱六騎,中間為堂屋,供歷代祖先神龕,是家族祭祀的核心。根據地形,樓分半截吊、半邊吊、雙手推車兩翼吊、吊鑰匙頭、曲尺吊、臨水吊、跨峽過洞吊,富足人家有雕梁畫棟,檐角高翹和石級盤繞,大有空中樓閣的詩畫意之境。
吊腳樓為土家族人居住生活的場所,多依山就勢而建,呈虎坐形、三合院。講究朝向,或坐西向東,或坐東向西。正房有長三間、長五間、長七間之分。大、中戶人家多為長五間或長七間,小戶人家一般為長三間,其結構有3柱2瓜、5柱4瓜、7柱6瓜。中間的1間叫“堂屋”,是作祭祖先、迎賓客和辦理婚喪事用的。堂屋兩邊的左右間是“人住間”。
以上就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吊腳樓是哪個民族的民居相關信息。希望對大家了解吊腳樓建筑文化有所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