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建筑是城市內涵的外在表現,它作為看得見的歷史為城市增添了厚重感。濟南作為一座歷史文化名城底蘊豐厚,保留有大量古建筑。古色古香的基礎上又風格各異,今天我們要來了解的是華陽宮古建筑群。
華陽宮,因位居華山之陽而得名,山南水北謂之“陽”,華陽,意即華山之南。華山是濟南“齊煙九點”中最美的一座山,也是文化底蘊最為深厚的一座山。金代以前,華山至鵲山之間是一片汪洋,與大明湖相連,史書稱之為鵲山湖,又稱蓮子湖。華山獨峙,在水中倒映,如水中芙蓉。
華山還是春秋時代的古戰場,齊晉“鞍之戰”便是在此發生。據《左傳》載,魯成公二年(前589年),齊頃公親率大軍在今濟南北馬鞍山下擺上陣勢,與卻克率領的晉軍于此決戰。齊頃公不把對方放在眼里過于輕敵,說“滅此而朝食”,竟然不給戰馬披上鎧甲而參戰,結果“齊師敗績”,被對方追的“三周華不注”后倉皇而逃。
明代學者王象春在《齊音.元陽子》一書中記有:“晉元陽子,長白山人,得《金碧潛通》一書于伏生(秦朝博士)墓中,細為注解,攜之修真于華陽宮”。秦漢之際,皇帝多次封禪大典,道士因而把濟南地區發展為道教圣地。至金代,有史載于金興定四年(1220年),由丘處機的弟子陳志淵拓建華陽宮,自此香火綿延,經久不衰,漸成規模。丘處機就是丘處機,這就是一張閃亮的名片。據說,歷史上跟丘處機沾邊的道觀還真不少,個個都香火鼎盛。
華陽宮古建筑群,是濟南市地區現存最大規模的古建筑群體,起源于晉,中興于金,定形制于明清,集佛、道、儒三教為一體的一處古老廟宇群。南臨鏡光湖,依山就勢,高低錯落,相間有序,布局有致。
華陽宮古建筑群現存有華陽宮、泰山行宮、關帝廟、三元宮、玉皇宮、三皇殿、龍王廟、棉花殿及佛教的凈土庵等古建筑34座,其中祀神殿宇21座。每座廟宇均依軸布局,左右對稱,圍墻封閉,獨成院落,自成體系。這里殿宇林立,神像眾多,在我國古代盛行的釋、道、儒三教中,都可以找到它們的偶像,故被古人譽為“濟南巨觀”。
華陽宮宮門,臺基高大,單檐硬山頂。華陽宮后接卷棚,構成勾連搭式獨特設計。華陽宮主殿是四季殿,供奉的是玉皇大帝。臺階中間的御路踏陛上雕刻有祥云圖案,頗有氣勢。東配殿忠祠,奉祀的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舍身救駕、效忠君主的逄丑父。為了紀念他,濟南市還把大馬橋路西側,北起鵲華大道南至光華大道的道路命名為丑父路。西配殿孝祠,硬山布瓦頂,供奉的是孔子的學生閔子騫。從古井臺附近西行,依次進入兩個院落,其一是凈土庵,一所佛教道場。
在眾多的殿宇內,遺存有550平方米的古代壁畫,其規模在濟南地區位居之首,對研究濟南的歷史文化、藝術、宗教及社會生活狀況,有著不可多得的資料。在華陽宮內有東西墻都有長約2.5米、寬約2.4米的壁畫,壁畫以連環畫的形式出現,墻壁上畫作生動、線條流暢細膩。墻上壁畫為華陽宮增添了一些神秘色彩,壁畫共有三層,都是不同時期所畫,但是年代不詳。
在華陽宮古建筑群四季殿內柱上的盤龍浮雕,以蒼龍探海勢從明栿月梁伸探而下,為我國龍雕之珍品。還有許多歷代名人題寫的匾額、楹聯、壁畫、碑文以及凈土庵內的香樟木雕像等。有近百株虬枝蟠曲、蒼勁蔥郁的參天古柏,僅四季殿院內就有17棵樹齡在800年以上。需二人合圍的柏樹,樹齡久遠,蒼勁蔥郁,給人以高深莫測、超然脫俗之感。
1979年9月3日被市政府公布為濟南市第一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06年12月7日被山東省政府公布為第三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17年10月,華陽宮修繕與改造提升工作正式啟動,這座歷經朝代更迭,屹立了千年的古建筑群,融合了儒、釋、道文化積淀為一體,殿宇巍峨、神像莊嚴、古柏參天,經過改善提升,歲月在觀中刻下的痕跡得以修復,獨特的文化魅力又重新迸發。
千年古城濟南,不乏深厚的人文底蘊,值得我們去探尋屬于它的古建筑之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