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8月16日,是金沙遺址出土的太陽神鳥金飾成為中國文化遺產標志第十五周年紀念日。同日,由成都金沙遺址博物館和重慶大足石刻研究院主辦的“天下大足——大足石刻的發現與傳承”展覽在金沙遺址博物館開幕,使這個紀念日更具經典傳承的特別意義。
此次展覽通過90余件(套)展品,集中呈現大足石刻獨特的美學內涵、精湛的雕刻工藝以及先進的文保成果。
據悉,“天下大足——大足石刻的發現與傳承”展覽是在“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戰略和兩地共建巴蜀文化旅游走廊背景下,誕生的首個展覽成果。2020年4月,四川省文化和旅游廳與重慶市文化和旅游發展委員會共同簽署了《推動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戰略合作協議》;重慶市文物局、四川省文物局簽訂《推動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文物保護利用戰略合作協議》。今年6月,金沙遺址博物館與大足石刻研究院簽署《學術合作備忘錄》,為此次合作辦展奠定基礎。
工匠精神 代代相傳
開幕活動上,大足石刻研究院向金沙遺址博物館贈送了《大足石刻全集》。作為我國第一部針對大足石刻編寫的考古報告集,本套全集由上百位專家學者歷經14年編撰而成,共計11冊19卷,記錄文字252萬字,測繪圖、等值線圖等3000余張,造像圖版、銘文及拓本圖版5000余張,凝練了大足石刻艱苦卓絕的研究、保護與申遺之路,將對古蜀文明遺址聯合申遺提供有益借鑒。
▲大足石刻研究院向金沙遺址博物館贈書
開幕當天正值太陽神鳥金飾成為中國文化遺產標志十五周年紀念日,這十五年見證了中國文化遺產保護工作取得的突出成就,也見證了文博人在寂寞中堅守,在執著中奮進的堅韌精神。正如樊錦詩先生所說,“文化遺產的保護、研究和弘揚工作,是一個漫長的過程,需要不斷的開拓、探索,需要世世代代不斷的付出,不斷的努力。這個事業是艱巨的、復雜的、帶有挑戰性的、永遠沒有盡頭的事業”。此次展覽中,不僅可以看到千年以來,工匠們披荊斬棘、嘔心瀝血開鑿石窟的艱辛歷程,更能看到當代文博人艱苦卓絕的保護、修復歷程。
鎮館之寶 相聚成都
大足石刻雖早已蜚聲海內外,巡展足跡遍布各地。但與大足石刻以往的外展相比,本次特展不僅是文物展品數量最多的一次,更是大足石刻博物館的三大鎮館之寶——釋迦牟尼佛像、觀音像和香爐,首次在成都的集體亮相,從更加豐富全面的角度,向觀眾展示大足石刻這一世界文化遺產的風采。
▲釋迦牟尼佛像
觀眾走進展廳,即可看到本次展覽最重量級的展品——重達720公斤的釋迦牟尼佛像坐在蓮臺之上,眼簾低垂,身體微微前傾,在傾聽與沉思中,帶領觀眾徐徐探尋大足石刻歷經千年的發現與傳承之旅。觀音像則被安置在展廳中間,與20余件重點展品組成石刻群像,一展大足石刻作為“中國觀音造像陳列館”的風采。
此外,大足石刻中體量最大、雕刻工藝最杰出的一件香爐也在展覽中露面。這件香爐雕刻于明代,通高101厘米,重量將近500公斤,由下至上分為五層,每層造型不同、圖案各異,卻通體鏤空,刻工極為精湛,可謂是大足明代香爐的扛鼎之作。
▲香爐
數字技術 活化遺產
據介紹,為了彌補千手觀音、圓覺洞等難以移動的大足石刻精華不能到館的遺憾,展廳中使用了沉浸式燈箱造景、超300英寸的巨幅投影等展陳手段,帶領觀眾身臨其境地暢游大足石刻。
▲“天下大足”展廳
位于寶頂山小佛灣的千佛壁也是大足石刻的重要組成部分,歷來以“千佛千姿”著稱,卻因文物保護的需要,從未向公眾開放。密布排列的佛龕內,無數尊小佛像或坐或臥、或笑或怒、吹笛彈琴、持山端盤,姿態各不相同。而在本次展覽中,依托高清文物數據采集的成果,這幅南宋時期的眾生百態圖首次與觀眾見面。滿壁的佛龕圖片環繞三面墻體逐次鋪開,一直綿延到了游客頭頂,使游客得以想象千佛壁的輝煌壯麗;一尊千佛壁石窟造像原件,矗立中央,遺世而獨立,絕對是不容錯過的拍照打卡點。
此次展覽中還展出了三件3D打印的文物復制品,讓成都的觀眾也能一睹千手觀音主尊頭像和辯音菩薩的美姿。對于想要了解更多大足石刻研究資料的觀眾,金沙遺址博物館還特別開發線上知識平臺,與觀眾分享更多石刻相關的文獻數據;除此之外,千手觀音持續8年的修復歷程也將在展廳中完整呈現,觀眾還可通過互動設備,親自體驗千手觀音的修復。
▲觀眾參觀“天下大足”展廳
而在展廳外,“四川地區石窟與摩崖造像圖片展”也同時展開,將石窟造像藝術的審美和價值無限延伸。
展覽信息
天下大足——大足石刻的發現與傳承
展覽時間:2020年8月16日至2021年1月3日
展覽地點:成都金沙遺址博物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