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影戲,又稱“影子戲”“燈影戲”“土影戲”,有的區域叫“皮猴戲”“紙影戲”等。用燈光照射獸皮或紙版雕刻成的人物剪影以扮演故事的戲曲。劇目、唱腔多同地方戲曲相互影響,由演員一邊操作一邊演唱,并配以音樂。
它是我國歷史悠久、撒播很廣的一種民間藝術,并遠播海外,成為世界性的藝術。關于影戲的來源,說法很多,顧頡剛先生在《我國影戲略史及其現狀》一文中指出:我國影戲之發源地為陜西,自春秋兩漢隋唐以其地為最盛。宋今后盛興于河南,自此其最盛之地即隨帝都而搬運。至今影戲尚可為數十區域,如川、鎮、鄂為陜西直接傳入者;河南及河北西部、山西一切為汴京之遺;江蘇、浙江、福建一切為南宋之遺;其另一派即為廣東及湖南現存者,其影人尚用紙,或即為初為素紙雕鏃之衍變;山東一切另為一種,當亦為南宋之遺,因北上與本地戲曲結合者。而負盛名之灤州影戲,則河北東部及東北各地尚為其范疇。此蓋因為各地皆有特別之習俗伎藝,以此同源之影戲,及染地方色彩今后遂呈極大區別之景象也。
皮影外型藝術1、皮影外型的藝術個性∶皮影外型個性共同,故在美壇中獨占一席。它為了適于皮影戲的幕影表現形式而形成了一套完好的美學形式。關于人物的外型,有以下四個方面的特征。


(1)人物外型平面化∶關于人物的規劃,通常都選用側身五分臉或七分臉的平面形象。
(2)人物外型藝術化∶采納籠統與寫實相結合的手法進行規劃,人物的裝束與面龐神韻生動形象、夸大幽默、詼諧浪漫。用線條鏤空法進行形象描寫。用色簡練,平涂上色。在后背光照下,視覺作用剔透而美麗。
(3)人物外型卡通化∶皮影人物通常由頭、上身、下身、兩腿、兩上臂、兩下臂和兩手十一件連綴組成,經人操作能做機械性動態扮演。人體份額通常是上身與雙臂偏長,以利扮演作用。
(4)人物外型戲曲化∶皮影人物外型,是按戲曲生、旦、凈、丑的形式進行規劃的。各行當臉譜和行頭的程式化外型,源于舞臺戲曲而又逾越于舞臺戲曲。皮影除了人物外型以外,還有龍鳳禽獸、花樹蟲魚、山石門景、亭臺殿閣、軍帳武器、擺設用具,車船馬轎、城橋塔寺等等,其外型都與皮影人物相諧調,無不透著明顯的皮影藝術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