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的古建筑中,各種各樣的塔修長挺拔,或秀美或雄壯,常常給人留下深刻的印象。佛教傳入中國后,佛塔也在中國各地陸續出現。在中國歷史的發展中,塔這種建筑逐漸中國化,作用也逐漸多樣化,出現了很多區別于其他地區的塔形。
今天我們要來了解的是四門塔,位于山東濟南南部山區柳埠鎮東北方4千米處,地處泰山之陰,重巒疊嶂,綠水環繞,青松翠竹,風光無限。
四門塔是為供奉隋文帝敕賜齊州神通寺的舍利而建的一座舍利塔,為中國現存唯一的隋代石塔,已有1400多年歷史,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布為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它是中國現存最早、保存最完整的單層亭閣式佛塔,為中國早期石質建筑之典范,有“中國第一石塔”、“華夏第一石塔”之美名。塔身通體由巨大的青石砌成,單層、正方形,四面各開辟一個拱門,故而俗稱“四門塔”。
整個塔除塔剎部份略有裝飾外,其它部份無明顯的裝飾,整個形體渾厚而樸實,古樸又簡潔,有中國漢代建筑的道風。于研究中國佛教歷史和古代建筑建造特色都有著較高的價值,也是中國古代建筑的珍貴遺產之一。
關于四門塔的建造年代,歷來眾說紛紜,有的認為是前秦皇始元年(351年)所建,有的認為東魏武定二年(544年)所建,1972年在對塔身進行大規模翻修時,發現塔頂內有“大業七年造”(611年)的刻字,確定塔的始建年代為隋代,于隋大業七年(611年)建成。
四門塔的建筑特色
四門塔總高15.4米,呈平面四方形,用當地出產的大青石砌成,質地堅硬,1000多年來尚無風化侵蝕的情況。由塔基、塔身、塔檐和寶頂組成,是一個方形單層單檐亭閣式石塔古建筑。
塔頂是用23行的青石板層層向內收疊,構成了4角攢尖的錐尖屋頂,上置石刻塔剎。其頂中下面是一個須彌座(又稱之露盤),須彌座四周置山華、蕉葉形的石座,正中安放著五重相輪,相輪上置寶珠以構成整個塔剎。
塔內室中心砌碩大的四方形塔心柱,柱四面各有石佛像,繞柱一周為回廊。塔內室頂部是用16根三角形的石梁搭接于塔心柱與塔外墻之上,三角形石梁上置有石拱板,以構成塔室,支撐上層的屋頂。塔檐用五層石條疊澀砌成,輪廓內凹。最上須彌座四角置“蕉葉”,正中置覆缽和五重相輪及寶珠組成的塔剎,也全是石刻。
四門塔與四方佛
塔心柱四面各有一尊主佛像及左右二尊菩薩和弟子,目前剩下主佛。每尊佛像都是用整塊大理石雕刻而成,佛像皆螺發肉髻,顏面豐潤,細眉慈眼,隆鼻長耳,嘴角上揚,安詳恬靜。這些佛像雕刻細膩傳神、刀法流暢、文飾清晰,極富中國文化、藝術的審美精神,是珍貴的佛教藝術極品。
四方佛表現的是佛教密宗“轉識成智”的思想,是密宗借助事相表達佛理的方式。四方佛在漢地后來變得不多見,四門塔保存下來的這四方佛可謂十分稀有難得。四佛各有名號,西邊佛像叫極樂世界無量壽佛,南邊一尊稱歡喜世界寶生佛,東邊一尊為阿閦佛,北邊的是蓮花莊嚴世界微妙聲佛。
東方阿閦佛,又名不動佛。位居東方,此佛土名香積世界。代表大圓鏡智。能摧伏魔障,破除煩惱,顯其不嗔不動之德。
南方寶生佛,又名寶相佛。位居南方。此佛土名歡喜世界。代表平等性智。能出生福智萬行之寶,以濟眾生,凡求助于他或向他虛心求教的人,都能立即獲得滿愿。
西方阿彌陀佛,又名無量壽佛、無量光佛。位居西方,此佛土名極樂世界。代表妙觀察智。能說諸妙法,斷眾生疑妄,令入正定。凡十方眾生,聞其名號,欲生其國者,若能至心信樂,稱名觀想,乃至臨終十念,于命終時,必得佛與圣眾,示現接引,生極樂國。
方不空成就佛,又名微妙聲佛。位居北方,此佛土名蓮花莊嚴世界。代表成所作智。能為眾生驅除厄運,趨向清凈,諸行圓滿。于中一切想做之事皆可輕易成就。
阿閦佛石雕佛像是我國隋代石刻造像代表作,具有很高的歷史和藝術價值。1997年3月,阿閦佛佛首被不法分子盜走,幾經輾轉流,由臺灣法鼓山以圣嚴法師為代表的眾位善士毅然將其送還四門塔。
四門塔在1971年的修繕中發現舍利,比曾經轟動海內外的中國最早發現舍利子的西安法門寺早14年。只不過由于時值文-革,這一本應極具轟動效應的重大發現至今鮮為人知。
四門塔塔中佛像其雕刻技藝高超,筆法細膩傳神、線條流暢、文脈清晰、富有中國文化藝術的審美技藝,是中國珍貴的佛教藝術建筑佳作、佛教藝術珍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