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浙江余姚河姆渡,考古人員發現了一處新石器時代的遺址,人們在這些倒塌木構件上發現有用石斧、石鑿、石楔、骨鑿等原始工具加工而成的榫頭和卯口,這也是中國現已發現的古代木構建筑中最早的榫卯實例,開創了中國傳統建筑榫卯技術的先河。
中國古代木構建筑絕大部分構件,特別是主要構件都是采用榫卯形式結合。幾千件,及至數十萬件的大小構件用榫卯形式嚴絲合縫地組合成一座精美的殿堂或樓宇,反映出裝配結構知識的成熟,構件加工水平和施工組織水平的高超。榫卯結構的優點在于構件之間是柔性連接,可以吸收橫向水平沖擊,具有良好的抗震性能;此外可以預制裝配,節省施工期。缺點是削弱材料斷面,不能充分發揮材料的受力潛能。
傳統家具中的明榫與暗榫
榫卯是家具的精髓,是中國傳統家具立足于世界頂端的根本。榫卯的結構有千百種,但按形式分,可分為明榫與暗榫。今天,我們就一起來認識明榫與暗榫的區別。
明榫、暗榫是兩種重要的榫卯形式,在傳統家具中應用廣泛。兩者在形式、耗材上差別不大,在家具審美、做工要求、結構牢固性等方面卻相去甚遠。明榫也稱出榫、過榫、透榫,即榫頭從卯眼中穿出,但榫頭頂端與被連接部件的外表相平。暗榫也稱半榫,榫頭較短,卯眼不打穿,從外表看不出打孔的痕跡。明榫在明代家具中多見,在明末清初出現了暗榫。暗榫具有美觀的特點,所以自產生之后直至近代,家具中應用十分廣泛。
但是暗榫的制作難度要遠大于明榫,其要求榫卯的結合必須嚴絲合縫,因為暗榫加明楔是要不得的。暗榫加暗破頭楔是絕活兒,永遠拆不下來的,除非將其破壞。清中期宮廷家具的制作多使用暗榫,不論是廣式風格還是蘇式風格,都極少見到明榫,這顯然是當時主理造辦處的官員做了統一規定。
明榫與暗榫所用的部位不同,明榫多用在桌案板面的四框和柜子的門框處。明式靠椅和扶手椅的椅背搭腦和扶手的轉角處常用暗榫。暗榫的形式多種多樣,單就直材角結合而言,就有單悶榫和雙悶榫。
單悶榫是在橫豎材的兩頭一個做榫舌,一個做榫窩。雙悶榫是在兩個拼頭處同時做榫頭和榫窩。兩接頭的榫頭一左一右,榫窩亦一左一右,與榫頭相反,這樣兩側榫頭就可以互相插進對方的槽口。
還有一種悶榫結合方法,橫豎材都切出45度斜面,在斜面上鑿出榫窩,再用一塊方木塊插入兩邊的榫窩,用膠粘牢。
直材角結合還有不用45度斜面的,它是把橫材下面做出榫窩,直材上端做出榫頭,將橫材壓在豎材上,這種做法俗稱“挖煙袋鍋”。
左為暗榫,右為明榫
不同時期明榫與暗榫的使用上也多有不同。明式家具中多使用明榫,包括凳、椅、桌、床、柜等。能用明榫的地方皆用明榫并配以破頭楔,以達到堅固并維修方便的目的。
明榫與暗榫在家具使用及審美上,各有優點及長處。以暗榫相接,不破壞材料的光潤感,而明榫能使家具具有自然天成的鄉村田野風格。
明榫從眼中穿出來與外邊平,在外側面可明顯見到榫頭,榫頭中間還可見到木銷的痕跡,其優點是榫頭深而實,可在榫頭中間加木銷,即使木材收縮,榫也不會脫落。彌補了古代加工技術、加工工具和粘合劑的不足。
而暗榫比明榫更加美觀,可以盡顯宮廷家具的高貴和與眾不同。缺點是容易產生虛榫,即眼深而榫短,或眼大而榫小,用膠來填塞,影響結合牢度和耐固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