坐落于江西省吉安市城東南郊約10公里的青原山,秀峰疊翠,梵音流香,這里因佛教禪宗七祖行思開創青原派系祖庭凈居寺而聞名于世,還因陽明書院而蜚聲海內外。青原山陽明書院以傳播和研究陽明心學在全國書院文化中獨樹一幟。
五百多年的心學傳道史
明正德、嘉靖年間,全國書院迅速發展,其中有突出建樹的是王守仁。王守仁(1472—1529年),字伯安,號陽明,浙江余姚人,開創了以良知說為核心的心學理論,為中國歷史上“立德、立功、立言”真“三不朽”人物。
明正德五年(1510年),時任廬陵知縣的王陽明率地方士子,來到青原山凈居寺傳授“心外無物,知行合一”說,還教人“靜坐”,以體悟心之本體的境界。嘉靖六年(1527年),王陽明赴廣西途中路過吉安,在螺川與眾弟子和地方士紳300余人講論良知學,臨別時特意叮囑:“工夫只是簡易真切,愈真切,愈簡易;愈簡易,愈真切?!?/span>
隨后,陽明弟子在吉安府各地創辦“惜陰會”,會講陽明心學。王陽明去世后,陽明弟子鄒守益等人將“惜陰會”聯合起來,組織全府大型講會,共同切磋致良知的方法和經驗。嘉靖十二年(1533年),首次青原講會在凈居寺舉行,此后每年春秋兩季各辦一次,遂成定例。經過江右王門學派的努力,青原講會的影響越來越大,鼎盛時聽者上千人。浙中王門學派錢德洪、王畿幾次率弟子不遠千里而來。吉安遂成“理學之邦”,譽為“東南鄒魯,西江杏壇”。
明萬歷中期,王學弟子王時槐、胡直等人倡建會館于僧舍之右,置會田,稱青原會館。青原會館由五賢祠、傳心堂組成。五賢祠供奉的是王陽明和他的四個弟子鄒守益、歐陽德、聶豹、羅洪先。
明萬歷四十六年(1618年),王學傳人鄒元標、郭子章籌資將青原會館從凈居寺內遷至谷口翠屏峰南,建九邑會館,吉安府屬九縣各建一館,置有公田,接迎學士文友。
清康熙五年(1666年),湖西道守施閏章倡議修葺,士紳百姓奔走相告,捐資獻物。
清道光十九年(1839年),吉安知府鹿春如建陽明書院,聘狀元劉繹為首任山長,勸捐儲費,建庫儲書,選拔生員,教授經、古、詩、賦四個科目。
陽明書院風雨滄桑,幾經廢興,1930年遷來了紅軍學校、紅軍醫院,成為土地革命的教育課堂;1938年至1944年改為國立第十三中學,培養了一批著名科學家,成為抗戰興學救亡的賡續地;2012年,吉安市原貌復建陽明書院,瑯瑯誦讀與翠峰清溪、晨鐘暮鼓融為一幅書香蓊郁的山水古卷。
陽明心學的重要傳播地
王陽明主政廬陵縣僅7個月。吉安民風犟拗,喜好訴訟。王陽明剛上任就面臨“葛布稅”風波,上千鄉民沖進縣衙討說法。他深感“破山中賊易,破心中賊難”,必須“為政不事威刑,惟以開導人心為本”,方能從根本上消弭擊鼓告狀的陋習,形成守望相助之風?!褒垐鑫虻馈辈痪玫耐蹶柮?,首次將心學思想付諸于政治實踐,并取得巨大成功。
一是開壇講學,倡導良知。王陽明聚徒于青原山,親自對吉安的官員、士人開壇講學。他認為:世之不治,在于學之不明。當時“功利之毒,淪浹于人之心髓,而習以成性”,使得“記誦之廣,適以長其傲;知識之多,適以行其惡也;聞見之博,適以肆其辨也;辭章之富,適以飾其偽也”。他認為這是導致“圣學”晦沒的緣故。因此王陽明以弘揚“圣學”為己任,講學不輟。他注重師道尊嚴,注意啟發誘導,主張學貴自得,堅持循序漸進,因材施教。當時“鄒守益謁見,問格致與慎獨之疑?!蓖蹶柮髡f:“致吾心良知之天理於事事物物,則事事物物皆得其理矣。致吾心之良知者,致知也?!蓖蹶柮鞫ㄠl約、興社學、建書院、辦講會,都是抱著“輔君淑民”的宗旨。他在江西或官或講學長達7年之久,這期間,他始終以吉安為中心,政暇之余講學青原,興教化、倡良知之學,流風所被,傾動朝野。
二是知行合一,教化人心。對廬陵的治理,王陽明將“知”與“行”結合起來,表現出了超乎常人的政治智慧和民本情懷。他主要做了七件事,后人稱之為“廬陵七政”:息訟止爭,平反冤獄;恢復旌善亭和申明亭的基層治理制度;保甲革新,保境安民;頒行鄉約,勸諭百姓;減稅紓困,將宦官加派的“葛布稅”一概蠲免;救火防災,改造街巷;防治瘟疫,賑災救民。“廬陵七政”表面上看是政務處理,實質上蘊含著王陽明施政的核心思想——“仁心教化”“知行合一”,體現了他對民眾的仁愛之心和教化為本的從政理念。吉安士民對王陽明的教化念茲在茲,所以在平定寧王叛亂中,王陽明在吉安一呼百應。直至今日,吉安在城內建有“報功祠”“陽明堂”,擴建的主要街道叫“陽明路”。
江右王學的研學中心
王陽明以吉安為基地建功立業,成為一代宗師,吸引眾多追隨者和信奉者,形成了陽明學派之中人數眾多、傳承最久、影響深遠的江右王門學派。
青原山講學,奠定了江右王學的發展基礎。黃宗羲在《明儒學案》中說:“姚江之學,惟江右為得其傳。東廓、念庵、兩峰、雙江其選也?!薄瓣柮髦蕾囈圆粔?。蓋陽明一生精神,俱在江右。”“東廓”為鄒守益,“念庵”為羅洪先,“兩峰”為劉文敏,“雙江”為聶豹,他們是明代捍衛王學精神的四大學者及代表人物,均為吉安人。鄒守益在王學被視為異端時,就是王學堅定的傳播者和闡釋者;聶豹在辨難之后信服王學,成為江右王門的中堅者;羅洪先和劉文敏在青少年時代成為王陽明的私淑弟子或入門弟子?!睹魅鍖W案》為27位江右王學者立專傳,其中16位是吉安人,既有學術上與鄒守益、羅洪先齊名者,如歐陽德、劉邦寀;也有以氣節著稱者,如鄒元標、羅大纮等。江右王門的這批吉安學者,或是名宦名儒,或在青原山講過學,或捐助過青原講會。王學在青原山的興盛,成為令人矚目的一大文化現象。
江右王門的主要研學方式是講會。講會既是學術交流活動,又是人們踐行良知、砥礪德行和協商處理地方事務的場所。講會最初在宗祠和道觀寺廟中進行,后來陽明學者利用、改造、興建了大批書院,作為講會場所。書院講會廣泛吸引了地方士紳、宗教首領和普通民眾,使陽明精神深入人心,對地方社會文化影響深遠。
一是維風導俗。江右王門學者以弘揚陽明精神為己任,向鄉里人戶進行道德教育,倡導修身齊家,建設安寧和諧的地方社會秩序,極大地改變了當地的社會風氣。
二是士民踐行。吉安各地鄉規民約、家訓族規紛紛把“正心術”作為核心理念,把“守望相助”作為鄉鄰的基本行為規范。
三是澤被后世。人們相信,成為圣賢未必要通過科舉考試,他們更強調“正心誠心,修身齊家”,致力于儒家教育、宗族宗法制度和設施建設,興建了大批書院、宗祠、牌坊等,制定了各種諸如祭祀、婚喪嫁娶等活動的禮儀規范,努力做到人皆有良知,滿街皆圣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