汾陽自古為三晉重地、歷史悠久,優越的地理位置和悠久的歷史使得汾陽積淀了深厚的文化底蘊。儒家學說,道家學說,以及外來的佛教,構成了中國傳統文化中三教鼎立的基本格局。南薰樓便是汾陽佛教代表建筑之一
南薰樓,位于汾陽南關村中心的南薰街(原大南關正街)與迎新街相交的十字路口之中。樓體以兩米多高的鐵柵欄圍護,其四周為環形柏油路繞行。
南薰,取“薰風南來”之意。薰風又稱巽風,指吹自東南方的和煦之風,應兆人心和善,萬物茂盛。
南薰樓為單位正方形樓閣式,外觀有四檐,內登為二層。四角挑檐掛風鈴,逐檐內縮成雙疊,底檐與中下檐相近,頂檐與中上檐相接,之間皆為斗拱支撐。兩組雙檐間系閣樓,外露紅柱,內列隔扇,有木欄圍護。樓底下為十字通暢過門市,紅柱林立;樓頂上為十字脊歇山式,構造雄奇。
樓閣上懸掛有一塊橫匾、四塊豎匾、四副瓦聯。橫匾是古匾,懸于南面的第四層檐下正中,內容為“光明四表”。楷書,筆力雄渾敦厚。四塊豎匾分別懸于第三層檐下的北南西東四方,皆書“南薰樓”三字,北為行書,師年笑書;南為楷體,景薇峰書;西為纂體,溫子俊書;東為隸書,王孟遒書。
四副瓦聯掛在樓下的外圍明柱上,北聯:“風雨顛簸誰知留去存亡,春秋交替再現壯麗雄姿。”師年笑書。南聯:“喜古跡重新辛酸都付白云云,愿宏圖大展歡樂盡隨南風來。”。西聯:“四明樓佛光四射四面歡樂,四尊嚴恩佑四方四季平安。”溫子俊書。東聯:“迎陽得月瑞氣滿樓,云蒸霞蔚降福汾州。”王孟遒書。
四豎匾及四瓦聯皆為金箔貼字。四豎匾系藍綠色斜邊,框以紅襯底,四瓦聯為黑襯底,北南為凸字,西東為凹字。
摟柱為紅色,樓檐以綠色琉璃筒瓦鑲圍灰筒瓦。樓頂的十字脊及各檐的斜脊皆為綠黃相見的琉璃剎。十字脊的中心相交點上,聳立麒麟馱金色葫蘆琉璃雕像,上安避雷針。四端有昂首欲飛的黃色團龍吻獸。每條斜脊上安有小吻獸及站獸,每層樓檐上裝有斗拱,一、二、三層皆為二十四朵,第四層為十六朵,共八十八朵,一層與四層的斗拱較大。
整座樓體修筑于0.6米高的青石明臺上。明臺長為12.5米,四邊的正中修有青石臺階四級,石階兩側為斜坡。明臺的四邊圍以石欄,欄柱高0.7米,欄壁高0.5米。每條邊上有石欄柱八根,共二十八根。柱頭上雕有木瓜、桃子、柿子等造型。欄壁的上端雕立體式如意云朵。
石明臺上,讓人驚嘆的是四根巨柱直上四層樓頂,每根的周徑為2米,可見當時選材之精準與難度。外圍列有十二根周徑1米的副柱,撐起檐廊部分。巨柱下的石鼓周徑為2.86米,副柱下的石鼓周徑為1.95米
登樓的固定式木階梯筑于東側,沿階梯登上樓閣,方磚鋪地,廊寬三尺。上為第三檐,下為第二檐,檐廊前列有二十八棱木柱,其下修有呈長方形圖案的木護欄,高七十公分。檐廊后四面豎有木格扇,每面六扇,中間的兩扇可開啟,共二十四扇。格內安放著高大的木神閣,高四米余,寬2.8米,四面有紅柱、挑檐、小斗拱,八棱方柱共十二根,下筑一米高的神臺。
神閣內北祀真武大帝坐像,右手持劍,左腳踏蛇。左立金童,右立玉女;南祀關帝坐像,左立捧印的關平,右立扛刀的周倉;西祀三官坐像,中為天官,左為地官,右為水官;皆手奉笏板;東祀觀音菩薩坐像,左立善財童子,右立龍女。
南薰樓初建于明·弘治十三年,樓下為南北通行的街道,鋪以紅沙石板,車馬行人絡繹不絕。東西裝有大柵欄,其內豎有十余通碑石,據現存于樓西北角的《增修佛閣龍神廟記》載,初建碑由翰林劉少府及李公撰寫,兩人因佚名而無從考證。此后每隔三十年左右由南關的糾首等人籌資修繕一次。
明·萬歷二十三年汾州升府,與此同時南薰樓煥然一新。隨著明王朝的逐漸衰落,明清交革,由于世道不寧,直至清·康熙十二年,歷八十余年后才予重修。
清代中后期的修茸,史料乏載,據1993年《南薰樓重修記》文云,至清乾隆五十八年后,“迄今二百年再未修繕”。
解放前夕,南薰樓已是遍體鱗傷,神色黯然,樓下上存七八通碑石。到1992年實施落架大修前,毀損之貌不忍睹視,樓體凋殘岌岌可危。二層樓閣內的神像蕩然無存,樓下的石碑僅剩兩通。只有高懸于殘破頂檐下的那塊“光明四表”的橫匾,頑強的昭示著南薰樓的文物價值。
歷經“文革”而得幸存的南薰樓,進入二十世紀八十年代后,汾陽縣人民政府于1992年初冬,組織各方面力量,對南薰樓進行了落架大修,于此年秋告竣,總投資六十余萬元。1996年又對二層樓閣內的神像予以集資補塑,然而雕塑的藝術水準已大不如前像。
在此次大修中,從最高處的十字橫梁上,發現書有“弘治十三年”字樣的創建年代,由此解開了南薰樓的創建年考之謎。
在2015年10月份上映的由汾陽籍著名導演賈樟柯執導的《山河故人》中,南薰樓與文峰塔、汾酒、汾陽方言一起作為汾陽的符號出現在了電影中,不僅觸動了汾陽人內心最柔軟的情懷,也讓城市的進步與發展、文明與守候走進了更多人的心中。
南薰樓是現今汾陽唯一保留下來的一座古代閣樓,顯示了明代建筑藝術的鮮明特點,獨有的建筑風格,使它成為汾陽文化遺產中的一顆明珠,它不僅是南關村美好象征,也是古汾州寶貴的文化結晶、古代燦爛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就像一部部石刻的史書,讓我們重溫著汾州的歷史文化,激發起我們的愛國熱情和民族自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