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是一部凝固的歷史,歷史文化是城市的靈魂。中國的建筑由于地域、民族的不同,建筑的形式、風格、裝飾受當地文化的影響,也各有特點,官制和寺廟,大多采用廡殿、歇山、重檐捲棚頂等,一般的民居建筑,大多采用單坡、平頂、圓頂、硬山、懸山等,結構形式大多相同統一,但建筑的裝飾風格確是各有千秋,變化萬千,形成不同地域和民族建筑的風格和特點。這些風格和特點是建筑的靈魂。
在白族,最具特色的建筑形式有兩個挺高端的名字,叫“三坊一照壁”和“四合五天井”。那么什么是三坊一照壁,四合五天井呢,跟小編一起來看下吧。
“三坊一照壁,四合五天井”是白族民居建筑中最基本、最常見的形式。
三坊一照壁,這里有一個比較生僻的名詞,叫“坊”。坊是構成白族院落的基本單位,它指的是面闊三間房,高兩層樓的房子。三座坊加一塊兒照壁,以東西南北各置其一,類似于北方四合院的樣式擺放在一個院落里,就構成了“三坊一照壁”。雖說它和四合院有些相似,但是也有著明顯的差異。最直觀的一點是,三坊之中的正房,它的兩側還各有一間進深與高度比正房稍小的“漏角屋”,層數也為二層,與東、西二坊在交界處形成一個小天井或“一線天”。我將整個布局總結成另一個名詞就是“三坊一壁三天井”。
大理古城先鋒街20號楊宅,是城鎮中三坊一照壁較好的一例,三坊每坊皆三間二層,正房一坊朝南,面對照壁,主要供老人居??;東、西廂房二坊由下輩居住。正房三間的兩側,各有“漏角屋”兩間,也是二層,但進深與高度皆比正房稍小,前面形成一個小天井或“一線天”以利采光、通風及排雨水。通常,一邊的漏角屋樓上樓下作臥室或書房,也有作雜物儲藏室的;另一漏角屋常作廚房,高為二層但不設樓層,以便排煙。漏角屋的入口一般在廂房廈子的端墻上,設門控制。
七一街星火巷41號李宅同為三坊一照壁,但天井較小(面闊約兩間),結構上不用“頭梁合抱柱”,而用相應的照面梁榫卯相接組成“跑馬轉角樓”。兩個漏角屋僅為單層;大門設在東南角,占用一間廂房,朝南向,由南面的街道直接跨渠進入,這些都是在緊張的地段因地制宜所致。
這樣的建筑布局,一方面適應了氣候的特點,一方面也解決了在有限空間內如何使建筑發揮更多功用的問題。由于坊為二層結構,又有漏角屋這種“額外”的房屋,所以,臥室、書房、儲物室和廚房等房間均可以輕松地分配開來。否則,就只能如北方的四合套院一般以增加幾個進院來解決這個問題了。
四合五天井,可以算是三坊一照壁的升級版。四合五天井與三坊一照壁不同點在于將三坊一照壁中的“照壁”換成一坊,形成四坊,而四坊交界處構成的四個小天井加院落正中的大天井共同組成的五天井,整體即為“四合五天井”。
四坊多為三間二層(廂房、下房也有一層的),但正房一坊的進深與高度皆大于其他各坊,其地坪也略高,多朝東、南,在四個漏角小天井中必確一個用于大門入口,設門樓,亦多朝東、南。人民街503號趙宅即為較典型的一例。此例中間天井面闊三間、進深三間,各坊相交結構上皆用“頭梁合抱柱”,主房及大門皆斜朝東南向。人民街502號賴宅則中間天井稍小,結構上采用相應的照面粱榫卯組成“跑馬轉角樓”,主房與大門亦斜朝東南。
以上就是小編為大家從網絡上收集整理的關于云南白族民居建筑“三坊一照壁,四合五天井”的相關信息,希望對大家了解云南白族民居文化有所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