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古代最長的連梁式石板平橋是安平橋,它橋長2255米,寬約3.5米。這座橋位于福建省泉州市境內,始建于南宋紹興八年(1138年),歷時14年于紹興二十二年(1152年)竣工投入使用。因橋長五華里,故俗稱“五里橋”,為世界上最長的跨海梁式石橋,素有“天下無橋長此橋”之美譽。1961年,安平橋被列入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安平橋歷經明清兩代曾多次重修;民國17年(1928年)1月,因安平橋毀壞,踴躍募捐,重修安平橋;1981年2月,安平橋依原狀進行全面翻修開工;1985年5月,安平橋翻修竣工;2007年底,安平橋搶險加固工程開工;2009年7月24日,安平橋搶險加固工程驗收投入使用。
安平橋總長2255米,寬約3.5米,橋臺2座、橋墩360座,其中長方形墩290座、單尖墩44座、雙尖墩26座。橋板總計2308條,其中四板5間、五板17間、六板171間、七板167間、八板1間。
安平橋與萬安橋同屬于“長橋淺基”的梁架式石橋,既吸取了萬安橋的建橋方法,又不照搬其經驗。安平橋的橋墩基礎采取更科學的“睡木沉基”法,睡木沉基是繼萬安橋創造的筏形基礎后又一可貴的創造,既簡單方便,又省工省料,是當時先進的筑基建橋技術。由于橋跨越中亭港、西姑港、水頭港等多個港道,而港道有深有淺,水流有緩有急,因此,設計者非常注意灘土地質的特點,根據海潮洪水的流速和流向的不同,設置橋墩的位置和形狀。橋墩筑成長方形、單邊船型及雙邊船形三種。單邊船形一端成尖狀,另一端為方形,設于較緩的港道地方;雙邊船形墩,兩端成尖狀,便于排水,設在水流較急而較寬的主要港道。
安平橋上原有五座橋亭,即超然亭、海潮庵、泗洲亭及其東西兩旁的兩座路亭。超然亭位于橋頭,現稱“水心亭”,又名“橋頭亭”,其前身原是佛宮,橋成時改為亭,內祀觀音,后焚毀,明清間兩次重建,現在又在擴建。海潮庵原在橋尾南安水頭處,后廢,現存為民國初重建,近年又加以擴建,內也祀觀音。泗洲亭,原稱水心亭,位于橋之中部,又是晉江、南安的分界處,故俗稱中亭”,系橋成時所建,后又多次重修或重建,現存是清同治五年(1866)重建,民國二十四年(1935)重修的,本祀泗洲佛,后祀觀音。亭的石柱上有對十分引入注目的楹聯:“世間有佛宗斯佛,天下無橋長此橋。”據傳說,上聯為僧智淵所撰,下聯是黃護所撰,而直到明萬歷年間重修安平橋時,黃護的后裔黃承恩才將之鐫刻在石柱上;如今所見到則是清同治五年重立的。亭的四周和墻上還立有明至現代重修安平橋的碑記十四方;亭前又立有二尊1.60米左右的石雕武士像,披盔戴甲,手執長劍,形態威武,風格古樸。該亭東西兩旁各有一座路亭,聳立于橋身之中,供行人憩息。原亭早已毀圮,今之所見是八十年代修橋時重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