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露是秋天的第三個節氣,二十四節氣中第十五個節氣,《孝緯經》記載:“處暑后十五日為白露”,在《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對此節氣解釋道:“八月節,陰氣漸重,露凝而白也”。
從氣象學的角度來講,白露節氣過后,天氣將逐漸轉涼,雖然白晝陽光尚熱,但是太陽一落山,氣溫便快速下降,使得夜間空氣中的水汽遇冷凝結成細小的水滴,非常密集地附著在花草樹木的莖葉或花瓣上,呈現白色,特別是經過早晨的太陽光照射,晶瑩剔透、潔白無瑕,故而得“白露”美名。
白露有三候:“一候鴻雁來,二候玄鳥歸,三候群鳥養羞。”意思是說,此時大雁和燕子開始南飛避寒,群鳥貯存“干糧”以備過冬。鳥兒作為敏銳的氣候“預報員”,反映出了氣溫的急劇變化。
白露時節,我國大部分地區進入了秋收階段。在民間,人們習慣舉行祭祀來祈禱五谷豐登。每逢白露,在太湖畔會舉行隆重的“祭禹王”的祭祀活動。漁民為表虔誠,將秋季捕獲的第一條魚獻給禹王,以求風平浪靜,自己能有個好收成。福建福州有個傳統習俗叫“白露必吃龍眼”。人們認為,在白露吃龍眼有養生的效果。
除了飲食習俗,白露喝茶、飲酒也有獨特的講究。民諺中有“春茶苦,夏茶澀,要喝茶,秋白露”的說法。經過夏季的酷熱,茶樹在白露時節進入生長佳期。因此,白露茶具有獨特的濃郁甘醇味道,尤其受老茶客的青睞。
在舊時蘇浙一帶,每年白露一到,人們習慣釀酒用來待客。酒用糯米、高粱等五谷釀成,故稱“白露米酒”。俗話說,“白露不露身,寒露不露腳”。白露時節,早晚氣溫低、溫差大,須注意及時添衣保暖。此外,在飲食方面,可適當多食潤肺降燥的食物,以防“秋燥”。
從古至今,白露節氣深受文人墨客的喜愛。在不少詩人筆下,白露時節有一種淡淡的惆悵感。“秋風蕭瑟天氣涼,草木搖落露為霜”“紅衣落盡暗香殘,葉上秋光白露寒”......
杜甫的“白露團甘子,清晨散馬蹄……漸知秋實美,幽徑恐多蹊。”僅用寥寥數語,就描繪了一副醉人的秋景圖;而“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則是表達對家鄉和親人的思念,成為傳誦佳作。
俗話說“一場秋雨一場涼”,就是從這個時節開始,白露節氣的到來意味著,天氣基本結束了暑天的悶熱,是秋季由悶熱轉向涼爽的轉折點。白露是晝夜溫差最大的一個節氣,天高云淡,氣爽風涼,進入一年中最舒適的時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