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亭橋,別名蓮花橋,是揚州市內的一座橋梁,位于瘦西湖水道之上,是揚州市的地標建筑之一,也是中國古代十大名橋之一,有“中國最美的橋”之稱。橋梁全長57.99米,寬6.16至18.77米,橋身中孔拱圈跨度7.13米。
五亭橋上明黃色的五個亭頂,已成為瘦西湖景區的經典景觀。不過,鮮為人知的是,很早的時候這五座亭可是經典的“黛(青黑色)瓦”,直到1931年才“黃袍加身”。揚州園林專家韋金笙向記者講述了五亭橋的前世今生。
1931年,五亭橋五座亭“黃袍加身”
“五亭橋當初是揚州鹽商為了迎接乾隆皇帝第二次下江南時建造的。”韋金笙介紹,“雖是為迎駕所建,但按照規矩,不能使用黃色的琉璃瓦。因為這種顏色的瓦一般是皇室專用。”
“五亭橋五座亭的屋頂原本是蝴蝶瓦。”韋金笙說,相比普通民宅的瓦片,這種瓦相對要大一點。“而五亭橋五座亭‘黃袍加身’則發生在1931年。”
韋金笙介紹,1931年(民國二十年),拆揚州舊城皇宮(行宮)大殿改建熊園鄉堂時,將其上黃色琉璃瓦移至蓮花橋之五亭,不足部分用石灰涂黃漆代之。揚州書畫家陳含光有《重修碑記》立橋之中心,也記載了此事。“算下來,到現在已將近90年了。當然,因為琉璃瓦不足,橋上也不全用的是琉璃瓦。”
1983年,為五個亭補齊黃色琉璃瓦
新中國成立后,五亭橋又經歷了幾次較大維修。1951年春開始重修,1953年春,亭柱之間加花崗巖條石坐欄,各柱外包混凝土,再包麻上漆。在亭上筑混凝土壽字花脊,各亭井藻繪制圖龍,使得五亭橋更臻完美。
“現在很多游客看到條石坐欄,都以為是專門讓游人休息的。”韋金笙說,其實不然,這些條石坐欄是有獨特作用的,“當時重修時發現亭柱有傾斜,后來想了一個辦法,就是在亭柱之間加條石,以此加固亭子。”
1983年7月,五亭橋橋基和橋身又進行了維修,在原木樁基基礎上加固成混凝土箱形基礎,以保護橋基;橋身間隙用環氧樹脂補縫,并補齊了橋上五亭的黃琉璃瓦。補齊黃琉璃瓦一事,就是韋金笙親自操辦的。
“當時,我讓瓦工取下一片殘缺的黃琉璃瓦,然后就到了宜興。”韋金笙到宜興后,經朋友介紹,找到了一張姓人士,“這個人是建筑陶瓷廠的,我把五亭橋修繕的事兒一說,將殘黃琉璃瓦給他一看,他當即就說可以試試看。”
韋金笙回憶,“第二次再去宜興時,張先生很有把握地說‘可以復制’,并定下了取瓦的時間。”2個月后,韋金笙按約去宜興將黃色琉璃瓦取了回來,“復制得完全一樣。我們拿回來后,就讓瓦工趕緊更換上去了。”
此外,在熙春臺復建時,有人建議屋瓦顏色也用黃色琉璃瓦。“我當即就提出了反對意見,主要是五亭橋是黃琉璃瓦,而熙春臺與五亭橋正對,兩黃相對,五亭橋作為景區核心景點的地位就受影響了。”韋金笙說,后來經過考量,最終選用了寶藍色琉璃瓦,“現在看來,這種寶藍琉璃瓦也非常好看,而且讓熙春臺和五亭橋兩處景觀更加協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