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上紫微垣,地上紫禁城。自明永樂十八年建成后,這座城里住過24位皇帝。作為中國古代城市建設和宮殿營造思想的集中體現,紫禁城用600年的時光,講述了一個傳承與發(fā)展的故事;她的建造者、使用者將智慧和財富凝結于這座城中,而如今,她的守護者們,為了她的延年益壽,為了她的“丹宸永固”,一代一代、殫精竭慮、全力以赴——“丹宸永固——紫禁城建成六百年”展9月10日在北京故宮博物院午門-雁翅樓展廳開幕,以450余件文物及史料照片生動展現紫禁城六百年走過的風雨歷程。
一、紫禁城宮殿何以能堅固600年
丹宸,就是宮殿。紫禁城歷經600年,遭遇過若干次火災,燒毀過殿宇,卻從未出現過因建筑基礎不牢而坍塌的事情。北京位于地震帶上,歷史上大小地震不少,紫禁城建筑何以如此牢固?
展廳中,明代故宮建筑地基工序示意模型給出了答案。為了穩(wěn)固地基,先用地丁,也就是一些短粗的木柱,以及縱橫疊架的圓木樁,共同組成一個樁承臺;將這個樁承臺打入地基槽內的生土中,并在其上依次夯筑膏狀的石灰泥、堅硬的高嶺土夯層;然后鋪上一層厚厚的土襯石板;土襯石板上用城磚抹白灰砌筑成邊長約2.44米見方的磉礅,總高約4.1米,其上才是承載建筑木柱的柱頂石(即柱礎)。在磚砌磉礅周圍,還用層層交替夯筑的夯土層與碎磚層夯實,最終形成堅實的建筑基礎。正是地面下如此深厚的基礎,讓地面上的木質宮殿變得如此穩(wěn)固。
長春宮燙樣 光明日報記者 李韻攝/光明圖片
2002年10月17日,故宮武英殿大修試點工程開工儀式舉行,標志著故宮自辛亥革命以來,規(guī)模最大,歷史最久、修繕建筑最多的保護工程拉開帷幕,被譽為“百年大修”。此次大修不僅是對遺產本體進行的整體保護,也是對于保護方法理論與技術的全面實踐和深度思考,從傳統(tǒng)修復方法的延續(xù),到現代保護技術的應用,從高質量材質的遴選,到官式營造技藝的傳承,故宮人全身心地追求極致,力求完整真實地保護這座世界文化遺產。
這,或許才是這座世界最大的木質宮殿群屹立不倒的根本原因。
靈沼軒實景 光明日報記者 李韻攝/光明圖片
二、紫禁城絕非600年一成不變
對清宮知識了解多一些的觀眾,燙樣這個詞應該不陌生。作為中國最早的建筑模型,燙樣的發(fā)明和傳世,為今人了解和研究當時的宮廷建筑提供了極為珍貴的資料。觀眾也可以相當直觀地看到宮殿當初的模樣。
作為一個建筑文化展,本次展品中自然少不了紫禁城里殿宇的燙樣。展柜里的長春宮燙樣,是清同治年間做的,呈現的是夏季加蓋涼棚的樣子。觀眾可以清晰地看到,庭院中央是一座戲臺,其上是一座高大的涼棚。涼棚外觀與所在院落的建筑形式大體相同,因而幾乎沒有違和感。涼棚覆蓋整個院落,上開天窗、亮窗,窗上懸掛布帳,既可遮擋陽光對院落的直曬,讓室外處于陰涼中,又可以根據陽光的強弱隨時調節(jié)光線。燙樣用的布帳是海漫藤蘿的紋樣。
其實,最初的長春宮并非這種格局。身處紫禁城內廷的東西六宮,對稱排列于中路建筑左右,是明清時期后妃生活起居之所。長春宮屬于東六宮。咸豐九年,長春宮進行了一次大規(guī)模的改造。將太極殿后殿前后貫通,用為穿堂殿,改名體元殿。長春宮和太極殿,從此聯(lián)通為一個整體院落。此舉改變了東西六宮的傳統(tǒng)建筑格局,卻加強了室外空間的連續(xù)性,提高了帝后的生活質量。為滿足慈禧太后在此的居住需求,同治年間又先后加蓋抱廈、游廊、戲臺,進一步改變了這一區(qū)域的格局。
600年間,紫禁城的變化并非僅此一處。策展人、故宮博物院古建部副研究館員張杰介紹,乾隆帝就曾進行過一次大規(guī)模的區(qū)域性改建。東西六宮以北各有五組建筑,是皇子的生活區(qū),分別稱乾清宮東西五所。乾隆皇帝當皇子時,曾在乾西二所居住八年。繼位后,此處便成為其潛邸。乾隆三年,乾隆帝將乾西二所升為重華宮,三所改為重華宮廚房,頭所改為淑芳齋,并建起戲臺;又在乾隆七年改四五所為建福宮及花園,共有建筑十余所,形式各異,布局靈活。至此,乾清宮東西五所相對稱的格局被打破,而此處的建筑樣式與功能也發(fā)生了根本變化。
延禧宮燙樣 光明日報記者 李韻攝/光明圖片
三、紫禁城并非只有中式建筑
展柜中,薩滿教祭祀用的禮器、樂器,漢族傳統(tǒng)婚慶的喜字,都是坤寧宮的文物。
張杰介紹,1644年清軍入關,同年十月清朝定都北京。順治十二年,仿沈陽清寧宮重修坤寧宮。康熙朝以后,大婚合巹禮按滿族傳統(tǒng)由乾清宮改至坤寧宮,薩滿教祭祀活動也于此處舉行。“坤寧宮的改建是清初滿漢文化碰撞融合的典型體現。”張杰說。
延禧宮,因電視劇《延禧攻略》而成為網紅打卡地。其實,這里有一座紫禁城內僅存的西洋建筑——靈沼軒。靈沼軒又名水晶宮,建于宣統(tǒng)元年,因辛亥革命爆發(fā)而被迫停工,至今未完工。在紫禁城這個木質宮殿群中,這座以磚石和金屬為主體結構的西洋式建筑顯得卓爾不群。目前已知這座建筑的結構鋼梁來自英國,內壁瓷磚來自德國,石材應是本土取材。而其他金屬構件和玻璃等材料來自哪里,甚至它的設計師是誰,至今不得而知。靈沼軒因此被蒙上一層神秘的色彩。建筑上,處處可見中西方構造與裝飾的碰撞,使之形成了中西合璧的建筑風格。
在展柜里,也有一個延禧宮的燙樣。在現今靈沼軒的位置,是一座傳統(tǒng)殿宇。很顯然,這是延禧宮原本的樣貌。靈沼軒是在大火將木質殿宇燒毀后新建的。
走進“丹宸永固——紫禁城建成六百年”展,三大主題、18個歷史節(jié)點,了解紫禁城的規(guī)劃、布局、建筑、宮廷生活,以及建筑營繕與保護的概況,觀眾從西至東,漫步256米,可以領略紫禁城的時空。張杰說,這里只是序言,整座紫禁城就是一個巨大的“展廳”,觀眾還可以在里面找到9處“地標”建筑完成打卡,邊走邊看,領略這座城獨特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