鐘山石窟,位于陜西省子長縣,整個石窟依山而建,坐北向南。東接清風明月戲樓,南臨秀延河水,西眺安定故城,為中國絲綢之路北線必經之道。石窟規模宏偉,氣勢壯觀,歷代香火不斷,有“人間勝地”之稱。一九八八年,被國務院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鐘山石窟始建于西晉太和年間(公元366—370),歷經漢、唐、宋、元、明、清的歷史沉舉。地上地下的文物遺存十分豐富。石窟規模宏偉,氣勢壯觀。萬余尊石雕造像造型逼真,體態豐滿,千姿百態。形象各異,栩栩如生。排列緊湊,協調有致,場面富麗,奇偉生動,工藝精細,活靈活現。泥金彩繪,保留千年,經久不衰。不愧為:“神工鬼斧,巧奪天工”。
鐘山石窟造像特點,繼承了唐代造像豐滿圓潤的寫實之風,其刀法細膩,比例準確,造型比唐代的作品更多樣化、世俗化,并著重了對人物內心世界的刻畫,更加富有生活氣息。中外學者認為,其歷史價值、藝術價值堪比云岡石窟、龍門石窟、敦煌莫高窟,對研究佛、道、儒的發展演變具有極其重要的意義。
鐘山石窟為典型的縱軸式布局佛寺,現開掘石窟五個,以中窟三號窟保存最為完整為主窟,窟內有大小佛像萬余尊,故稱萬佛巖。走進主窟,三尊釋迦牟尼的佛像赫然展現在眼前,稱之為“三世佛”。仔細觀察會發現,這三尊釋迦牟尼坐的蓮花臺是不同的:一個坐臺沒有蓮花,一個是還未開放的蓮花臺,而最后一個是盛開的蓮花臺,代表著過去、現在、未來。每尊佛像左右分別侍立著大弟子迦葉與二弟子阿難。
石窟內大多數作品以佛教故事為主。到了明代萬歷年間,又在主窟的外壁上,精雕了道教老子及關帝的造像。清代儒教盛行,又將孔子的造像補雕其上,歷史上稱為三教圣人,是我國歷史上佛、道、儒三教合一的產物。
鐘山石窟主窟內大小萬余尊石雕造像,全部妝彩,尤以主像群最精,均以泥金彩繪,流光溢彩,金碧輝煌,閃射著千年不衰的繽紛,確實令人稱奇叫絕。千年雕鑿不輟,佛像流光溢彩,佛、道、儒三教合一,這些使得鐘山石窟具有了不可替代的特性,亦奠定了它陜北石刻藝術“明珠”的重要地位。
鐘山石窟內還保留完好的數十通碑、碣題記,既是書法佳作,也為研究考證鐘山提供了佐證。同時,鐘山石窟現存的山門、牌坊、蕭寺宮、七級密檐式磚塔、惠善法師浮圖塔,松巖法師浮圖塔,以及塔林、地宮、石崖墓群、禪室、禪院等,也都有很高的藝術和科學考察價值。可以說,鐘山石窟是人們研究千余年來歷朝歷代宗教史、民俗風情、彩繪工藝、衣著裝飾與雕刻藝術和建筑藝術的重要史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