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之名,盛于山水之妙,更重于人文彪炳。
這里,有阮云臺先創詁經精舍,獨領天下樸學之尊,后有鴻儒俞曲園掌印三十一年,桃李滿天下,將授業解惑之名傳全國。
這里,還有一時名吏葉永盛,崇文尊教,樂育英才,開創異地求學科考商籍之先河。
這里,更有講不完的文人智者護書著述之文瀾往事,訴不盡的士子學人兼濟天下求是之心。
這里,至今仍延續著松嶺書緣,訴說著梁祝緣難盡、身化蝶的美麗傳說。
且跟著我們一起走進杭州的這些書院,去領略那回蕩在朗朗書聲里的人文之韻吧!
求是書院
高賢流寓獨求是
浙江大學前身,杭州知府林啟于清光緒二十三年(1897年)創辦求是書院,是浙江近代最早的高等學府之一,初名求是書院,幾經更名,1928年改名為“國立浙江大學”。
地址:大學路3弄5號
萬松書院
萬松殘雪憶華年
萬松書院位于西湖南緣鳳凰山萬松嶺,始建于明弘治十一年(1498年)。萬松書院曾名太和書院、敷文書院,是明清時杭州規模最大、歷時最久、影響最廣的文人匯集之地。
幾百年來,萬松書院為浙江乃至全國輸送了無數人才,對歷史文化名城杭州形成尊師重教、育才樹人的民風有其獨特的歷史地位和作用。最讓人回味無窮的是,這里曾演繹了中國四大民間傳說之一“梁山伯與祝英臺”在杭同窗共讀三年的愛情故事。
地址:位于鳳凰山北萬松嶺上
詁經精舍
孤舍精散書聲遠
詁經精舍,是清代嘉慶時期的著名書院。詁經精舍地處浙江杭州府治孤山之陽,左三忠祠,右照膽臺,面對西湖。它是由清代阮元于嘉慶六年(1801)正式創建。
地址:浙江杭州府治孤山之陽
崇文書院
殤憶崇文商亦雅
康熙四十四年(1705),崇文書院的名聲達到一個頂峰,這一年康熙南巡,蒞臨書院,御題“正學闡教”及“崇文”匾額。從此,崇文書院譽滿江南,被列為清杭州四大書院之一。
地址:杭州市西湖區杭州西湖風景名勝區曲院風荷內
敬一書院
留得孤山一片云
敬一書院始建于清康熙乙丑年二十四年(1685),創建者是當時的浙江巡撫趙士麟。趙士麟創設敬一書院,可說是繼承發揚了在西湖山水之間讀書、教人、育才的風氣。敬一書院每初一聚集紳士、耆老及有名望之輩,切磋學問。月十五則由儒師講學。趙士麟離任后,杭城百姓于書院舊址設祠祀之,敬一書院改為趙公祠。道光初,趙士麟的云南同鄉浙江布政史朱嶟書題“孤山一片云”刻石,嵌置在敬一書院東外墻上,至今猶存。
地址:杭州市西湖區孤山路1號中山公園內
文瀾閣
風云一閣挽文瀾
文瀾閣位于杭州西湖孤山南麓,浙江省博物館內。初建于清乾隆四十七年(公元1782年),是清代為珍藏《四庫全書》而建的七大藏書閣之一,也是江南三閣中唯一幸存的一閣。
地址:位于杭州市西湖區孤山路25號,即孤山南麓今浙江省博物館內
紫陽書院
翰墨留香在紫陽
紫陽書院是紫陽小學的前身。為風山門內馨如坊清代周雯之故居。清康熙四十二年(1703),兩浙都轉運使高熊征,捐錢購地,增筑書院,鹽商汪嗚瑞與同業者集財建成。因書院地處紫陽山麓,并與宋代理學家朱熹(字紫陽)同名,初名“紫陽別墅”,又稱紫陽祠或朱子祠。不久,紫汨別墅正名為紫陽書院。
地址:紫陽小學前身,南宋太廟遺址的東邊
育英書院
杭州最早的新式學校
育英書院舊址,位于大塔兒巷19號,浙江大學之江校區前身。私立之江大學是由美國基督教南、北長老會差會聯合主辦的一所教會學校。其前身是1845年由北長老會差會于寧波創設的崇信義塾,1867年遷至杭州改名育英義塾,初設校于皮市巷35號,與大塔兒巷相交的西南角仍留有“美國北長老會墻界”界碑。后擴大到大塔兒巷路北(杭州教育學院所在地),改名育英書院。
地址:育英書院的原址——大塔兒巷8號,至今仍然是一個校園
杭州蠶學館
開全國蠶桑改良之先聲
浙江理工大學的前身,1897年(光緒二十三年)8月,杭州知府林啟在西子湖畔金沙港關帝廟和怡賢王祠附近(現曲院風荷公園內)創辦蠶學館,揭開了我國近代紡織絲綢教育的帷幕。學校從創辦時起,就以先進、科學的新學教學方法和切實服務于我國蠶絲事業的辦學宗旨得到了社會的肯定,而被譽為"開全國蠶桑改良之先聲",受到清廷嘉獎。
地址:曲院風荷景區內
國立藝術院
中國高等美術教育的發源地
1928年初,蔡元培、林風眠選址歷史文化名城杭州西子湖畔,創建了中國美術學院的原初機構——國立藝術院。學院創建后,曾十遷其址,數易其名。國立藝術院是中國現代最早的綜合性國立高等藝術學府,是第一所實施本科和研究生學歷教育的美術教育機構,是中國高等美術教育的發源地之一。
地址:杭州市西湖區孤山路15號
云松書舍
萬無塵世之喧囂會天下雅客
云松書舍位于浙江杭州,是香港著名人士查良鏞先生(金庸)耗資千萬興建的。整個書舍由“耕耘軒”、“玉蘭亭”、“松風明月樓”、“賞心齋”和“聽松亭”等樓臺廊榭等建筑組成。“耕耘軒"是金庸先生會客雅聚的場所,門上書有金庸先生自撰的對聯“飛雪連天射白鹿,笑書神俠倚碧鴛”,是取其作品首位字組合,相貼相吻,極富趣味。1996年,金庸先生將“云松書舍”捐贈給杭州市人民政府。
地址:靈隱路13號
宗文義塾
助孤寒子弟求學
有資料記載,清嘉慶年間,嘉興人周士漣來杭州,在三橋址定安巷(今定安路),賃屋創辦“宗文義塾”。所謂“義塾”,所收學生是除了自備衣被以外,一切學習、食宿費用全免,但必須具備兩個條件:一是“孤”(沒有父親的孤兒),一是“寒”(家境貧寒)。義塾按學習程度分“仁”、“義”、“禮”、“智”、“信”五齋(實為五個年級),每齋學生十名,請一位教師授課,自“信齋”至“仁齋”,經嚴格考試逐級遞升,直至畢業。
地址:皮市巷內的杭十中
浙江兩級師范學堂
中國建立最早的六大著名高等師范學校之一
浙江兩級師范學堂,又稱浙江官立兩級師范學堂,中國建立最早的六大著名高等師范學校之一。其前身是1899年設立的養正書塾,1901年改名為杭州府中學堂,1908年改名為浙江官立兩級師范學堂,1912年改名為浙江省立兩級師范學校,辛亥革命后的1913年改名為浙江省立第一師范學校。
地址:杭州鳳起路238號
浙江中等工業學堂
浙江近代工業教育的先驅
浙江工業大學是教育部和浙江省共建高校,浙江省屬重點大學,國家“2011計劃”首批14所牽頭高校,首批“卓越計劃”入選高校,亞洲規劃院校聯盟(APSA)成員(大陸僅8所)。學校始建于1953年,其前身可以追溯到1910年創立的浙江中等工業學堂,1993年12月由浙江工學院更名為浙江工業大學。2009年6月8日,浙江省人民政府和教育部簽訂共建協議,浙江工業大學進入省部共建高校行列。2013年5月,學校牽頭的“長三角綠色制藥協同創新中心”成為全國首批14家2011協同創新中心之一。
地址:現在的浙江工業大學
惠興女學堂
巾幗興學女子教育的萌芽
惠興自幼隨長輩遷居杭州,19歲結婚不久,丈夫亡故,一直獨身孀居。雖然生活中充滿了不幸,但惠興心中一直有個信念——女人不能從屬于男人,必須通過學習知識求得謀生本領。
1905年12月21日,為貞文女學辦學經費多方奔走無效的惠興,憤而吞服鴉片自盡,以身殉學。為紀念惠興女士舍身辦學的精神,后人改貞文女學校名為惠興女學堂。學校門前的街道和弄堂也改名為惠興路和惠興里。
地址:惠興路旁
杭州女學堂
中國最早的女子學校
在杭州,與貞文女學差不多同時出現的女學堂是“杭州女學堂”,即現在的杭州十四中學。它比惠興創辦的貞文女學早了一個多月。戊戌變法之后,一批留日歸國學生在維新思想的影響下,開始積極籌劃女子學堂事宜。1904年,杭州教育會發起號召,邵章、陳叔、鄭在常等人稟請浙江巡撫聶緝椝立案開辦女校,5月2日,“杭州女學堂”在積善坊巷正式成立。這是杭州歷史上第一所由中國人創辦的女子學校,也是杭州婦女真正獲得上學讀書權利的開始,學校的出現比清政府頒布的《女子師范學堂章程》和《女子小學堂章程》早3年。
地址:現在的杭州十四中學
杭州中等商業學堂
全國最早創辦的商業專業專門學校之一
杭州中等商業學堂始創于1911年,即浙江工商大學前身,在之后的一百年辦學歷程中,16次易名,13次遷址,革故鼎新,與時俱進。它是浙江省新式商業教育的先驅,也是當時全國最早創辦的商業專業專門學校之一。
地址:現在的浙江工商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