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宮600年大展開幕,首個重量級展覽專門獻給一個人——蘇東坡。這足以看出國人對他深厚的感情。為什么提起蘇東坡,我們總是倍感親切,充滿共鳴?
每到中秋,我們都要念起那句:“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感喟浮生變幻,我們嘆:“世事一場大夢,人生幾度秋涼。”
經歷過動蕩、漂泊,我們感動于“人生到處知何似?應似飛鴻踏雪泥”這樣精準的譬喻。
2000年,法國《世界報》組織評選公元1001年-2000年的“千年英雄”。全世界一共評出12位,蘇東坡名列其中,是唯一入選的中國人。甚至也是唯一入選的亞洲人,大家都感到震驚。
不是李白,不是杜甫,蘇東坡以后來者的姿態,成為了后世最念念不忘的中國文人。
了解他的人當心領神會,因為——當你真正讀懂蘇東坡,人生便再也不一樣了。
人生為何不快樂?只因未讀蘇東坡
北師大李山教授對此有一番妙語:“跟蘇軾一發生關系,豬肉,變成了東坡肉,變成了美味;西湖,變成了西子湖;三個標志,變成了三潭印月,所以大家為什么喜愛他?你不能不喜愛他,他就是這么可愛。”
“烏臺詩案”后,蘇軾被貶黃州,生活困窘。愛吃的他,很快發現了一個花很少錢就能解饞的方法。
黃州的肥豬很多,價格也便宜。富人不稀罕吃,而窮人不會烹調。蘇軾懷著對美食的熊熊熱情,點化起了這塊肥豬肉:
凈洗鐺,少著水,柴頭罨煙焰不起。待他自熟莫催他,火候足時他自美。黃州好豬肉,價賤如泥土。貴者不肯吃,貧者不解煮,早晨起來打兩碗,飽得自家君莫管。(蘇東坡《豬肉頌》)
后來,東坡以戴罪之身謫居惠州,居然又借機發明了另一道私房菜——“火烤羊脊骨”。
彼時,在偏遠的惠州,身為罪官根本吃不上羊肉。東坡只好買回一些羊骨頭,用小火慢烤,再細細剔出骨頭上的肉屑來吃,居然叫他吃出了蟹肉的味道。
他寫信給弟弟蘇轍,得意洋洋地宣布自己的新發現。末了還不忘拿自己開涮道:這樣吃法,等著啃骨頭的狗很不高興。
林語堂說,蘇東坡是一個“不可救藥的樂天派”。少年得志,頭角崢嶸,中年之后卻命途坎坷,幾番貶謫,飽受牢獄之苦。
可他性格中溫暖的底色是如此動人,穿透千年,撫慰著今人的創口。更讓無數失意愁苦之人,不斷從中汲取迎面生活的氣力。
面對苦難,人能做什么?
在《活著》的韓文版自序中,余華這樣寫道:
“作為一個詞語,「活著」在我們中國的語言里充滿了力量,它的力量不是來自于喊叫,也不是來自于進攻,而是忍受,去忍受生命賦予我們的責任,去忍受現實給予我們的幸福和苦難、無聊和平庸。”
這就是每個人的一生。大部分人不會經歷蘇軾那樣離奇的起伏,不會像他那樣,被命運幾度高高舉起,又重重摔落。但痛苦是人人平等的。
作為平凡人的你我,或許沒有大起大落,但也有各自的精神煉獄要面對,有難以為外人道的磨難,需要日復一日地忍受、攻克。當你覺得生活實苦,不妨看看蘇軾吧:
看他如何在凄風苦雨的黃州寫下“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看他從翰林學士到獄中囚犯,再到東坡躬耕,卻仍有“亂石穿空,驚濤拍岸,卷起千堆雪”的氣魄”。
更重要的是,他心懷“小舟從此逝,江海寄余生”的向往,但不曾有一日厭世逃避,而是能說服自己——扎根人間煙火氣,從中探求快樂之道。
蘇軾的價值更在于,他向我們證實了人生最重要的一項底層能力——無論身處何種境地,都能讓自己快樂的能力。
人生為何不快樂?只因未讀蘇東坡。
他性格中所蘊含的中國人的理想人格,為一代代國人提供了最深的撫慰,與最透徹的啟發。
讀懂蘇東坡,是終身快樂的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