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很早就與石頭打交道,先人用靈巧的雙手打造了各種石器工具,但石雕作為一種裝飾手段被廣泛應用于生活則要到秦漢以后。
蘇州石雕藝術的產生和發展,得益于本地豐富的青石和花崗石資源,這些石雕構件具有典型的蘇州地區藝術特色,圖案優美、造型生動、線條流暢、刀法細膩,反映了不同時期的文化背景和能工巧匠的精湛技藝。這些石雕浸潤著濃濃的吳文化底蘊,有著鮮明的時代性,也承載著多元文化交融的信息。在古建中石雕主要運用于建筑、宗教、墓葬、牌坊、碑刻、欄桿及古井等多個方面。
石牌坊
石牌坊是一種裝飾建筑物,是封建社會為表彰功勛、科第、德政以及忠孝節義所立的建筑物。也有一些宮觀寺廟以牌坊作為山門的,還有的用來標明地名的,也有的作為祠堂的附屬建筑物,昭示家族先人的高尚美德和豐功偉績,兼有祭祖的功能。
柱礎
古代建筑構件一種,俗又稱磉盤,或柱礎石,它是承受屋柱壓力的墊基石,凡是木架結構的房屋,可謂柱柱皆有,缺一不可。古代人為使落地屋柱不使潮濕腐爛,在柱腳上添上一塊石墩,就使柱腳與地坪隔離,起到絕對的防潮作用;同時,又加強柱基的承壓力。因此,對礎石的使用均十分重視。
門枕石
門枕石俗稱門礅、門座、門臺、鎮門石,是門檻內外兩側安裝及穩固門扉轉軸的一個功能構件,因其雕成枕頭形或箱子形,所以叫門枕石。它不僅能承受和平衡門扉的重量,還可強固門框。故其門內部分是承托構件,門外部分是平衡構件。后來為了區分門第,便加大門的面積,門外枕石部分也相應地擴大突出,頭部越做越高,以至后來用料用工遠遠超過門枕的實際功能作用,并出現了類似鼓狀的抱鼓石。
須彌座
須彌座又名“金剛座”、“須彌壇”,源自印度,系安置佛、菩薩像的臺座。須彌即指須彌山,在印度古代傳說中,須彌山是世界的中心。另一說指喜馬拉雅山(又名大雪山),用須彌山做底,以顯示佛的神圣偉大。之后隨著時間的推移,須彌座從神圣尊貴之物,逐漸發展成為建筑基座的裝飾形式,通常用于尊貴建筑物的基座。后來一些家具,如屏風之類的底座也經常采用這種形式。
井欄圈
井欄又叫銀床,古代井欄有數米高,成方框形圍住井口,防止人跌入井內,這方框形既像四堵墻,又像古代的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