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源村古建筑群位于金華武義縣西南部俞源村,又稱“太極星象村”。它歷史悠久,是個以血緣為紐帶、聚族而居的傳統村落。整個村落四面環山,地勢南高北低,發源于南部山脈的俞源雙溪穿村而行,在村口呈“S”形向北流去,據傳是明朝開國謀士劉伯溫按天體星象布局設計的古村落。
“S”形溪流與周圍的山沿在村口勾勒出一個巨大的太極圖,“S”形溪流正好是一條陰陽魚的界線,把田野分成太極兩儀。溪東陰魚古樹參天,魚眼是一池圓形小塘;溪西陽魚則稻谷金黃,魚眼處高山田畈,種著旱地作物。村中布有“七星塘”“七星井”。
從南宋末年俞姓祖先始遷居于此,俞源村至今已有750余年的歷史,歷史文化遺存豐富,至今仍保存著較為完整的傳統村落格局,流經俞源的上宅溪將整個村莊分為前宅和上宅兩個部分,前宅片、上宅片和下宅片是古建筑分布較為集中的三個區域,建造年代最早可追溯到元末,主要以明清古建筑為主,另有少量民國建筑,共留存各類建(構)筑物66處。
上宅、下宅片集中了六峰堂、裕后堂和俞氏宗祠等大中型建筑。這些建筑的建造年代以清代中晚期為主,而前宅片是俞氏的早期定居點,建筑的年代以明末和清初為主,建筑的規模普遍較小,建筑形制相對較為簡單。俞源村曾是古代婺州(今金華地區)至處州(今麗水地區)的重要通道之一,行旅往來多在此歇腳,受此影響,俞源村的商貿活動一直較為發達,商業店鋪多沿上宅溪兩岸開設。
俞源村古建筑形態多樣,民居、宗祠、寺廟、商鋪、藥店、橋梁等,總占地面積達34000平方米,其中的51處被納入了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俞源村古建筑群的保護范疇。古民居基本上以三合院和四合院為主,一般為兩至三進的院落,前廳后樓,左右為廂房,建筑的開間視規模從三間到五間不等,強調中軸對稱和主次關系,規模大的建筑則在主體建筑外加建附屋、書院和藏書樓等建筑物。
在建筑形式上,重視裝飾、強調風水,往往在主要建筑的梁、枋、檁和檐口精工細雕各種吉祥喜慶的圖案和陰陽太極的符號,在院墻上繪有大量題材生動的壁畫,磚雕和石雕構件也十分精美,白菜、扁豆、絲瓜等蔬菜以及小白兔、小狗、蟋蟀、蜜蜂等均成為雕刻的主題。
因受地形和地貌的制約,建筑布局隨形就勢,靈活多變,多選擇背山面水,而非全按正南正北的方向建造,建筑以朝南和朝西為主。建筑深受儒學傳統、宗法制度、耕讀觀念和民俗文化的影響,除此之外,俞源人還將大量陰陽太極的觀念和符號應用于村落建設和建筑裝飾之中。
俞氏家族以“耕讀”治家,倡導儒學,恪守宗法,注重教化。其間名人能人不斷涌現,明清兩代共出進士、舉人、秀才60余名。現存寫俞源的古詩百余首。宋濂、章溢、蘇平仲、馮夢龍、凌濛初等名家與俞源有著不解之緣,明翰林編修蘇平仲撰寫的《俞源皆山樓記》被載入《四庫全書》,有關俞源的許多故事被編入《二刻拍案驚奇》和《情史》。俞源村還保留有形式多樣的傳統民風民俗和形式多樣的文化藝術遺產等,其中較為著名的傳統民俗活動有擎臺閣、迎龍燈、圓夢節等。俞源村古建筑群,第五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