熙南里歷史文化街區(qū)位于城市中心干道——中山南路、升州路交匯處,距新街口僅僅一里之隔,與夫子廟只有百步之遙。
以“里”字作地名,古已有之,意思是街坊、小區(qū),而“熙南”二字,顧名思義,是指甘熙故居以南。熙南里是南京現(xiàn)存面積最大、保存最完整的清代私人住宅,以"甘熙故居”為文化核心。
巷間傳聞
傳聞天帝房子有萬間,皇帝是天子,所以房子九千九百九十九間半,王公貴族于是就九百九十九間半,民居便只得九十九間半了。甘熙生活的清代在禮制上極為嚴苛,于是甘熙續(xù)建、擴建老宅至九十九間半,半間房子是四面皆窗的樓閣。
這個地名不過十多歲,它也沒有什么故事,僅是一個地理坐標,位于甘熙故居的南面而已。但這里卻保留了獨一無二的金陵歷史文化底蘊,作為南京“老城南”的一部分,承載著幾千年來老城南的民俗文化,歷經(jīng)繁華富庶。
這一帶周遭雖已被摩天大樓包裹,自身卻一直秉持著晚清遺風(fēng),一路青磚紅瓦,清一色的黛瓦、粉壁、馬頭墻,磚雕、木雕和石雕裝飾,高宅、深井、大廳凸顯居家特點,古色古香。讓人仿若在踏足的一刻,穿越回了那個身著粗呢布衫、耳邊街市喧囂的年代。
整條街都像被攏上了一層“舊時光”的濾鏡。不經(jīng)意間路過的一棟小屋,可能就是極富保護價值的歷史建筑。而這些歷史建筑經(jīng)過修繕,有的成為小型博物館,有的成為文化體驗館,有的則成為客棧、商店。
“青磚小瓦馬頭墻,回廊掛落花格窗”
清晨的熙南里是內(nèi)斂的,也是詩意的。從馬頭墻后爬上來的微光把影子釘在墻上,刻出斑駁的時光隨影。赭石的窗欄雕著細密的花紋,它有個好聽的名字,叫回廊掛落花格窗。古人稱這時為破曉?!皦m埃不到窗扉靜,坐聽幽林一鳥鳴”的意境大抵就是這樣吧。
熙南里所打造出的街區(qū),擺脫了夫子廟的脂粉氣,又沒有新街口那般高樓林立,整個街區(qū)樓房大多停留在三層左右,仿佛靜觀世事的讀書人,只一疊紙,一支筆,一盞茶而已。
熙南里街區(qū)里的商家,大多和金石玉器、文房四寶、古玩家私有關(guān),不求生意興隆,門庭若市,但求守著這一方文人的天地,不變初心。
黃昏的熙南里有幾分柔情,來來往往的人群穿梭在流逝的時光里。石獅子披上時間,把棱角漸漸磨平。
銅人銅馬褪去了金色,留下歷史的痕跡。熙南里有花,是鮮活的。不像歷史,太厚重。嬌嫩的花瓣舒展著,與輕快的色彩相映的是高高掛起的大紅燈籠。隨風(fēng),花搖,燈籠擺。花與墻隔著長風(fēng)深谷,近不得,退不舍。
街邊平平無奇的綠植,在青石小路、白色磚墻的映襯下,仿佛有了靈性,自成一景。廊檐下的燈籠裝飾,燈籠畫布上的花草人像栩栩如生,每一個都是一副意境悠長的古畫。融合了古與今的熙南里,和大火的老門東相比,更像一位飽經(jīng)風(fēng)霜的老者,安詳?shù)仂o臥一隅,緩緩地搖著蒲扇,娓娓道來過往的故事。
在兒時的老城南一步一步退出我們的記憶之時,不如去熙南里,找一找舊時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