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民居作為古代巴蜀建筑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源遠流長,在獨特封閉的自然環境中,其風格極富地方特色,自成體系。但在悠久的歷史演變發展過程中,又與外界各地有著豐富的文化交流,特別是伴隨著歷史上的人口遷徒和王朝興衰更替,反映在民居建筑文化上又表現出與中原及其他地區建筑文化之間相互影響、相互交融的多樣性特征。
考古學證明,四川盆地也是原始人類的源起地。三峽巫山地區發現距今約二百萬年的猿人化石。距今十萬年前的“資陽人”,屬早期新人類型,說明川西山地一帶,已有原始人棲息居住。這些舊石器時期的原始人還只能選用天然洞穴作為藏身之所。到新石器時期,四川省境內已發現原始文化聚落遺址130多處。最有代表性的遺址要算距今六千年前的三峽大溪文化。從其墓葬形制特點分析,可知當時住居呈現出規則的南北向布局。應該說,這一遠古時期至少是居住建筑的起源時期。
據已有資料,從古巴蜀文明以來,四川民居的發展可以歸納為以下這樣幾個時期。
(一)古巴蜀時期
四川古代文明開化很早,相傳夏氏民族即發祥于岷江流域,至今川西北的北川縣有“大禹故里”傳說。四川古史傳說中“蠶叢”、“魚鳧”、“開明”、“杜宇”等開國時代,已有不少營造的實例。從甲骨文記載中可知,蜀在殷商時已是西南的一個大國。蜀國與巴國都曾派勇士幫助周武王滅紂。“巴師勇銳,歌舞以凌”是為史載。
距今三干至四千年的廣漢三星堆遺址,可能就是古蜀國的遺址,反映出這一時期的房屋比西安半坡村的淺穴居有所進步。其平面多呈圓形和正方形,小者十余平方米,可能為小家庭居住;大者六十余平方米,可能為母系族長之居或“公所”。房屋分布密集。三星堆文化后期出現長方形建筑和分間及敞門斗處理,可以看出向父系社會過渡的跡象,并開始注意向南的朝向。
成都十二橋商周時期干欄木結構居住建筑遺址的發現,反映了川西平原湖沼地區的典型住居形態,已具有后世四川民居的雛形,充分表現出穴居體系和干欄體系在同一地區綜合發展,而又以干欄體系為主的建筑特征。這種架空的住屋適應環境,滿足了防潮避水的居住要求。十二橋干欄遺址木梁規整,卯眼幾何形狀準確,可見其加工制作技術的水平較高。
春秋戰國時期,據各地出土的明器陶屋,多呈干欄式形態,但屋頂已出現四坡水的瓦頂式樣,其建筑質量和技術水平又有長足進步。
(二)秦漢時期
秦滅巴蜀,并使之作為重要農業經濟發展地區,李冰父子興修水利,聞名于世的都江堰工程至今仍發揮作用。川西平原不僅沃野千里,城市建設也十分活躍。史載“秦民萬家入蜀”,大量陜甘一帶秦人到川中必帶來秦地民風習俗,包括居住形式。其時,成都作為中心城市,則有“儀筑成都,以象咸陽”。據晉常璩《華陽國志》載,秦時成都營建“與咸陽同制”,建筑活動的興盛可見一斑。至漢,又有文翁興學倡教,文化發展與經濟發展相結合,大大促進了秦漢時巴蜀建筑文化的發展,形成一個高峰。在遺留至今的大量漢闕和出土的漢代畫像磚、畫像石上,可以看出當時的建筑盛況,同時反映出民居發展的概貌和水平。
最為典型的是發掘于成都郊區的一塊漢代畫像磚,表現出一座四合院的全貌。該宅分“主二副二列院落,形成前庭、后院、雜務、庫儲四區,功能明確。主軸線行又有前后兩院。宅門為懸山式大門,過二門后的內院為主院落,正面廳堂面闊三間坐于臺基之上。廳堂系木柱抬梁式結構體系,檁懸山屋面,檐柱上設插拱挑起寬大檐口,庭院周以木構回廊,反映出夏熱多雨的氣候特點。副軸線也分二院,前院為雜務院,設灶廚及傭居,后院為倉庫式儲存室,中心是約一方形二層闕式高樓,慶殿屋頂,斗拱檐口,高樓倉儲既可防潮,又可兼瞭望防守作用。此種式樣大概是近代川中民居多在宅旁筑碉樓的源起。
這一住宅應是一般“士”以下及普通商賈的宅第。從現存漢闕仿木作法來看,秦漢時期尤其兩漢以來,巴蜀民居的木結構體系的制作水平是較高的。在川中河谷地帶,結合地形則多為吊腳樓民居,據《華陽國志》載,漢時渝州山城“皆重屋累居”,可知近代重慶地區的吊腳樓民居依山面布的壯觀景象,早在二千年前已十分普遍。這也可能是川東一帶民居的普遍形式。
(三)唐宋時期
唐宋時期,四川經濟繁榮,文化鼎盛,在全國已頗負盛名。此時巴蜀建筑發展又達到一個高峰,從漢代雄渾、樸實、簡練的風格,經魏晉南北朝文化的變遷,到唐宋時代,更趨于雄健、成熟、宏麗、明朗,造型風格和裝飾手法更為豐富靈巧和精細華富,建筑群體和院落組合更加宏大多變。反映在民居演變上,特別是府第莊園,更有廊廡院庭,重門廳堂,住宅等級制度已十分嚴格,除此之外,住宅的另一大發展是宅園的興起。達官貴人大多建造私家園林,池榭亭臺、堂軒樓閣、花木山石的布置盛極一時,成為巴蜀園林發展的先聲。
據載,成都城內宅園十分普遍。一般宅院也是沿街紅杏出墻,如杜甫詩云“花重錦宮城”,川西新繁“東湖”和廣漢“琯園”,就是唐代李德裕和宰相房琯的宅園,至今遺址尚存。眉山的“三蘇祠”乃宋代大文豪蘇軾的私家花園別墅。城市店宅合一的街坊布局在宋代城市建設中為一大特色。伴隨著城市商業、手工業經濟的發展,城市走向開放,居住街坊沿街設店。中國第一批紙幣“交子”首先行于四川。其宋代“交子”上就有當時市內房臺的形象。而廣大農村的住宅,尤其山地丘谷河川地區,仍是干欄式吊腳樓民居為多,但樓居規模及建造技術都有很大發展。如《蜀中廣記·上川南道》載:“川北板楯蠻,…依樹積木以居其上名曰干欄,干欄大小,隨其家口之數?!薄短江h宇》載:“今渝之山谷中有狼倕,鄉俗構屋高樹,謂之閣欄?!笨梢娺@種經濟實惠、因地制宜的民居在唐宋仍廣為使用。
(四)元明清時期
此時期巴蜀建筑類型普遍增多,建筑規模及數量伴隨人口劇增而空前擴大,地方特色獨創性和文化融合性增強。尤其是元末明初及明末清初,兩次外省大規模移民,即所謂歷史上的“湖廣填四川”,大量湖北、湖南、廣東、廣西以至江西、福建、陜西、甘肅等地移民入川,使四川民居文化滲入了各地文化的成分,經長期兼收并蓄、融合發展,一方面逐漸形成遠近趨同的特有的“川味”民居風格,另一方面,省內不同移民聚居地區又呈現出各自相異的差別。所謂“五方雜處,俗尚各從其鄉”。
四川境內地大物博,地形條件、氣候條件在川東、川西、川南、川北都不盡相同,因此,民居形制類型變化也就十分豐富?,F查,四川明代的民居因戰火兵災破壞只保留稀少,大量的古代民居多為清代所建。犍為羅城鎮、資中鐵佛鎮為明代布局留存實例。古城閬中,巫山大昌鎮保存了數目可觀的明清民居片區。
一些偏遠地區的農村鄉場仍有不少優秀的明清民居實例。這一時期民居發展的主要特點是類型多樣,規模宏大,結合地形的四合院制度日趨成熟,特別是多天井大組群四合院反映了人丁興旺的大家族宗親社會發展的狀況,星羅棋布的農村,場鎮的沿街聯排,店宅合一的民居逐漸定型并且風格趨同,民居適應地形的方法日益豐富多樣。同時,民居的裝修、裝飾藝術處理也形成了自身的特色,工藝達到很高水平。
(五)民國時期
辛亥革命以后,隨著半封建半殖民地社會的形成,外來文化日漸侵入,尤其西方傳教士甚至深人到川內窮鄉僻壤,興教堂,造官邸,引進各種西式古典建筑式樣,也有的與傳統建筑形式結合成“不中不西”的混合式樣。在一些開埠城市。如沿江的重慶、萬縣、瀘州、宜賓及成都等城市,外僑定居造了一批西式“洋房”,反映出“殖民風格”特色。
一些達官顯貴以“祟洋”為榮,仿西式“公館”的住宅也出現不少,也有的在保留傳統民居式樣上加以改造,如廣泛使用玻璃,加大門窗,引人西方古典裝飾等等。甚至有些鄉場也采用西式柱廊拱券方式興建,較典型的如大竹清河場一條街,全為連續雙層拱廊騎樓風格,但其柱式的榨頭則革新為灰塑大白菜、南瓜等鄉土題材,也別具一格。
這一時期,是傳統民居的尾聲時期和中西文化交融時期,但保留下來的實物數量也十分豐富,很值得重視并加以研究。特別是抗戰時期,又有大量外來人口入川,重慶作為陪都,對近代四川建筑包括近代民居的演變發展,如城市里弄住宅的產生,官僚顯貴花園別墅的出現等,都有十分重要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