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位于我國東南沿海,處于農業文明和海洋文明的交匯點上。歷史上各種思想文化都匯集于此,傳播、碰撞、融合。而每一次域外文化的傳播,都在這里留下歷史印痕,從而發展形成今天具有鮮明地方特色和多元文化為特征的泉州建筑。作為中國歷史文化名城,泉州的文物古跡遺存尤為豐富,其中古建筑在結構技術和建造技藝方面的突出成就,向來是為人所稱道的。
公元4世紀初,晉人南渡所帶來的中原文化,與閩越海洋文化在這里薈萃融合,逐漸形成了獨特的閩南文化。由唐至宋、元時期,伴隨著泉州港的崛起,東南亞、西亞,乃至印度、波斯、希臘、羅馬等處的異域文化漂洋過海而來,留下一大批令人震驚的文化遺存與建筑,形成了如今泉州多元文化并存的綺麗景象。
泉州傳統閩南古建從氣勢恢弘的宮殿式建筑到雅致詩意的私家園林,從肅穆莊嚴的寺宇廟觀到樸拙大方的民居山筑,斗拱榫卯之間可領略中國古典建筑的精魂。大量的紅磚古厝或古民居建筑,其由白石基、紅磚墻、紅瓦頂、燕尾脊等構筑的典型立面形制,迄今仍為人們所探究和品味。
泉州古建筑中最有地方特色的是泉州民居建筑,尤其是貴族、官僚、富豪、士大夫階層中的文人、畫家,他們的宅第規模可觀,形式講究,其造型、格局、技藝、用材等都蘊含著某個特定時代的文化氣質。千百年來,民風民俗的傳承衍化,使泉州民居建筑自成一派天然風韻。
泉州傳統古民居多分布在地勢平坦的平原、臺地和丘陵地帶,這里交通便利,便于商賈漁業經濟活動;或較為封閉的山間谷地,沿溪流兩岸依山而建,多以農耕為主。平原地帶人口稠密,聚落民居多毗鄰而居,也有住房依地勢由高往低縱橫排列整齊,形成棋盤式布局的建筑群。
山區則兩個聚落間為一定距離的山林相隔,民居密集成群或星羅棋布,流淌著一種隨地而安的情趣。其民居大小不一,一旦人口增多,則分支到鄰近地區又筑居室,如此便形成一個個血緣聚落。這些聚落歷時已久,有些連綿十幾村、幾十村,方圓幾十里皆為同一祖先、同一姓氏,或以一姓為主,形成閩南顯著的村落人文特征。
沿海的泉州、晉江、惠安、石獅等地,處于晉江中、下游平原地帶,歷史上為泉州府下轄的晉江、惠安、南安三縣范圍,經濟活動聯系密切,歷來合稱“三邑”。其民居多為紅磚民居,其建筑形式有古香古色的官式大厝,帶有南洋、西方建筑風格的華僑民居,以及樸素簡約的石構民居。
永春、德化、安溪位于晉江上游地區,接近內陸,境內多山,地理上自成一方。其民居既然也有一定數量的官式民居,但灰磚民居為其顯著特征,其中以粗獷雄偉土堡、土樓和山林氣息木樓、高腳厝為常見傳統民居形式。
土樓
泉州土樓基本上興建于清代,為家族聚居的大型防御性和封閉性的民居建筑,尤其是防御性最強。多土木結構、懸山頂。土樓在泉州數量不多,總共有300多座,主要分布在德化、永春、安溪等內地縣份,沿海縣份個別地方也有。目前已知較大的大約有18座,其中南安最多為10座,其次是安溪4座,泉州2座,永春、惠安各1座。
不少土樓都有了望臺、射擊孔,墻壁和大門都很厚實,不但要封鐵皮,還要在門上方安置水槽,以防火攻。這使人聯想到土樓民居形成時期的戰亂頻繁、土匪出沒的歷史背景。而在土樓的內部結構方面,則又使人感受到一種囿于封閉圈里的相對開放性,至少在各家日常生活中的隱秘性方面,就不如村落聚居模式的一家一戶小住宅。土樓居民的集體意識比較強烈,風雨同舟,同甘苦,共患難,一旦發生戰事,一座土樓就是一個戰斗的集體。
蚵殼厝
蚵殼厝,是閩南泉州地區一種傳統特色建筑。即用蚵殼建造的房屋(閩南語中,厝乃房屋之意,蚵就是海蠣)。在泉州的蟳埔村、法石村及泉州沿海一帶均有分布,當地人拾蚵殼拌海泥筑屋而居,建起一座座的蚵殼厝,是我國東南沿海具有特色的貝飾古民居,其建筑的巧妙與精湛,是東南沿海甚至在內地都是絕無僅有的一種建筑形式,構成了閩南沿海古民居的一道獨特的自然景觀。
“宮殿式”大厝
“宮殿式”大厝,是泉州民居最為典型的民居住宅類型。它有三開間、五開間、帶護厝、突山庭堂,兩邊對稱,橫向擴展布局。縱深有二落、三落、五落不等,以庭為組織院落單元,庭、廊、過水貫穿全宅。較多運用磚、瓦,多用石砌基礎和紅磚砌筑外圍墻。穿斗木構架作承重結構,多采用硬山屋頂,彎曲起翹屋脊,脊角“燕尾式”華麗動人。
騎樓
騎樓,俗稱“五腳架”,是泉州民居和街坊建筑。沿街面用柱廓式騎樓,樓高有二層、三層、四層高底差落;單座建筑多為縱向進深布局,樓與樓相連成十里商業長街。前面臨街設店面,里面和樓上多作居住及貨物堆放用房,廚房、衛生間設置后面,經營和生活都很方便。它的特點是,夏天能遮驕陽,雨天可蔽風雨照常經商。
這些或古老或兼容的建筑,無一不是泉州的寶藏,無一不是泉州人的智慧。以上僅列舉了幾鐘特色民居,你還知道哪些,快在下方留言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