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陽堡位于河北省陽原縣浮圖講鄉,據《中國歷史地圖集》載,開陽堡即戰國時期趙國代郡之安陽邑。《史記趙世家》載,趙主父--武靈王封長子章為代郡安陽君,西漢、東漢時稱為東安陽縣,治所即開陽堡。這是有明確記載的陽原縣境內,最古老的縣城和村莊,故開陽有“開陽原縣村莊先河”之說。
現今的陽原縣城與開陽堡比起來,其建城史竟晚了一千多年,所以當地人有“先有開陽堡,后有陽原城”的說法。從唐代開始,開陽堡進入鼎盛期,當時,人們按照“九宮八卦”的設計理念重建開陽堡,其主要街道呈井字形相交,寺廟建筑則按八卦之義定位,整個古堡布局規整,莊嚴大氣,有“靈龜探水”之美稱。
明朝時期,開陽堡因其處于要沖之地,再次得以營建,唐代舊制被承襲下來,而且這種格局一直延續至今。這在各地城堡中是極其罕有的。曾經商賈云集,生意興隆,但從清代中期到民國,受環境惡化、戰爭摧殘等因素影響,開陽堡迅速衰敗下來。
從格局來看,開陽堡更類似于晉北地區的明代軍堡。明代軍堡與關隘、墩臺、烽燧、長城共同構成了一套完成的防御系統,具有極強的戰略縱深。軍堡早先內居住著戍邊的將士及家屬,內部實行軍管,由守備或操守負責統領。當地居民也說開陽堡里最早是駐軍的,不住平民。如今城墻的四角還可以看出明顯的墩臺遺跡,墻體四周有凸出的馬面十六座,這是為了防御和巡查用的,敵人來犯時可以進行對角線射擊,是明代軍堡的標配。
開陽堡長寬約為300多米,土城墻依然保留了原有的輪廓,有的地方基本完好。城堡只在城南側開城門一處。城門上下為青磚和條磚壘筑,門洞內的鋪路石被行人車馬踏得光滑如鏡,至今仍是出入的主要通道。開陽堡內的街區為井字結構,分為9個部分,史稱“九宮街”。目前,街區還保留著“乾三連”和“坤三連”的格局,其他街道仍能看到依照八卦圖建造的一些痕跡。
開陽門為古堡南門,也是唯一的堡門,其上有玉皇閣。門、閣均建于唐代,后世雖有重修,但仍保留唐代風格,因而其文物價值極為珍貴。玉皇閣面山(太行)臨水(桑干),博檐翹角,有凌空欲飛之勢,為開陽古堡的標志性古建筑。
開陽門外,右(西)為關帝廟,左(東)為關帝廟的戲樓,開陽門正對著的(南)為彌勒殿,以開陽門為主的4座古建筑圍起一個相對封閉的鄉村廣場,千百年來,它無數次的承載了開陽堡人最看重的宗教和娛樂活動。開陽門內,正對著堡門建有城隍廟,它是開陽堡曾經輝煌的最好見證。因為在古代,只有縣級以上的治所才有資格擁有城隍廟。開陽門東側還建有一座觀音殿。據說,舊時的開陽堡共有3座觀音殿。
專家認為,開陽堡最寶貴的價值在于保留了千年古城的整體風貌,為研究唐代建筑提供了寶貴的實物資料。2006年4月,開陽堡村被省住建廳、省文物局列入河北省第一批歷史文化名村;2012年12月,被國家住建部評為首批中國傳統村落;2014年3月,國家住建部、國家文物局聯合公布的中國第六批歷史文化名村名單,開陽堡村位列其中。
開陽堡獨特的建筑藝術遺韻和廣袤的地域風貌,折射出的是民族的智慧和文化的積淀,它鮮活的載體上布滿特殊的時空感,是無法復制的塞外記憶。歷史文獻對于開陽堡的記載若有若無,考古挖掘也尚未得出可行性論證。這古堡寂靜、蒼涼、破敗,所有關于它身世的故事,只有歲月知道。
開陽堡,有北方樓蘭之稱,這座神秘的古堡,有深厚的歷史,千百年來的興衰榮辱,它都默默的見證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