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阜郁然孤起的郁孤臺,可謂是承載李勉忠心愛國為民的一座豐碑。蘇東坡等歷代文人騷客登臨題詠,而一代詞圣辛棄疾的《菩薩蠻·書江西造口壁》,更使贛州郁孤臺聲名遠播海內外。“郁孤臺——辛棄疾”,這絢麗的歷史文化名片不僅屬于贛州,屬于江西,更是中華民族的一個文化符號。
1、郁然孤起,故名“郁孤臺”
唐寶應至大歷年間(763年-766年),李勉被貶任虔州即贛州刺史時,在贛州城西北部天螺嶺(又稱賀蘭山、田螺嶺)上建造郁孤臺。臺分三層,高4.2余丈即14.1米,面積24.75平方丈即275平方米。“郁”在這里為文采郁郁的意思,“冠冕一郡之形勢,而襟帶千里之江山”,因高阜郁然孤起,故名“郁孤臺”。據記載,郁孤臺建成,李勉登上郁孤臺,百感交集,“登臺北望,慨然曰:余雖不及子牟,而心在魏闕一也,郁孤豈令名乎?”因此,郁孤臺又曾經更換過臺匾為“望闕臺”。北宋名臣虔州知軍趙抃介紹郁孤臺名時說過:“群峰郁然起,唯此山獨孤,筑臺山之巔,郁孤名以呼。”它在唐代宗年間即李勉為州刺史時已聞名遐邇,稱為江南名樓,當之無愧。
李勉是唐代李氏皇室后裔,為人正直,身居高位且禮賢下士、惜才親和,為政清廉簡易,是宗室大臣的表率;他不愛錢財,做官至宰相,不僅不盤剝吏民,而且所得的俸祿也多周濟了親戚鄉親,去世時,沒有積蓄。李勉被貶虔州亦如此親民為民。
2、李渤名聯,第一個歷史文化高點
唐長慶年間(821年-824年),著名白鹿洞書院奠基人李渤任虔州刺史,勤于政務,體察下情,為民請命,為贛州百姓免除田賦賦米2萬石(1石為120斤),廢冗役即繁雜的事務勞役1600人,移稅錢200萬,深受贛州百姓愛戴。李渤就是如此踐行其官德:“有官則有責,當官應作事。”
李渤是個才情橫溢之人,為贛州古城創造了一個影響力久遠的文化內容,創造了贛州古城第一個歷史文化高點——郁孤臺的名聯就是其杰作:“郁結古今事,孤懸天地心。”
郁孤臺,地勢高阜,郁然孤峙。李渤的郁孤臺對聯最為貼切,所以千年不朽,至今仍鐫刻在郁孤臺門柱上。而關于郁孤臺的最早的史料性文字就來源于李渤這一對聯,無疑,與郁孤臺有關的第一歷史文化名人當數李渤!在那320多年后,南宋紹興年間的虔州知軍曾慥感念李渤的詩聯,遂在田螺嶺郁孤臺北增建望闕臺。
3、歷代騷客,登臨題詠集歷史文化精粹
郁孤臺作為一大名勝,歷代文人墨客登臨題詠甚多。宋代名震天下的大文豪蘇東坡慘遭誣陷被朝廷貶謫嶺南,途經贛州逗留期間,游覽郁孤臺,身臨“掰開章貢江流去,分得崆峒山色來”之景,詩興大發,寫下了《過虔州登郁孤臺》:
八境見圖畫,郁孤如舊游。
山為翠浪涌,水作玉虹流。
日麗崆峒曉,風酣章貢秋。
丹青未變葉,鱗甲欲生洲。
嵐氣昏城樹,灘聲入市樓。
煙云侵嶺路,草木半炎洲。
故國千峰處,高臺十日留。
他年三宿處,準擬系以舟。
蘇東坡不愧是大文豪,在詩中把郁孤臺中的景致寫得真切如畫,讓人有身臨其境的感覺。
南宋咸淳十年(1274年)文天祥任江西提點刑獄兼贛州知州。他發揚“文人治贛”的作風,對贛州的文物古跡極為重視。文天祥登上郁孤臺,憂國憂民之情涌上心頭,遂吟成《郁孤臺》一詩:
城廓春聲闊,樓臺晝影遲。
并天浮雪界,蓋海出云旗。
風雨十年夢,江湖萬里思。
倚欄時北顧,空翠濕朝曦。
這首詩,同比他早100年的辛棄疾的著名的《菩薩蠻·書江西造口壁》,遙相輝影,都成為千古名篇。
贛州歷來是兵家必爭之地,戰亂頻繁,郁孤臺也一再經受天災人禍。原來“一目江天萬里開,世間那有更高臺”的面貌已不可詳,但它的名氣大,所以一再被修復,現在留下的建筑物模式是晚清同治八年(1869年)風災后的三層木建筑,它的地理位置得天獨厚,具有和岳陽樓、黃鶴樓及滕王閣等三大樓不同的風貌和景觀。
樓以詩顯,詩以樓傳。歷代游覽郁孤臺的文人并留有詩作的不勝枚舉,其中有戲劇大師湯顯祖、理學家王陽明及黃庭堅、劉克莊、戴復古、康與之、劉崧、李夢陽、謝榛、王士禎、朱彝尊等古代學士名家。
4、一代詞圣,彰顯歷史文化名片
古今詠郁孤臺詩詞唱和不絕。其中辛棄疾的《菩薩蠻·書江西造口壁》詞,使得贛州郁孤臺聲名遠播海內外。
辛棄疾22歲參加抗金義軍,且一生堅決主張抗金,遭到主和派的打擊,曾長期落職閑居于江西。壯志難酬,先后寫了大量的奏疏,主張收復河山,但均未被朝廷采納。其卓越功績、勇敢和執著,為中華民族留下了寶貴的精神財富。辛棄疾一生留世600余首詞,被后人譽為一代詞圣。其詞抒寫力圖恢復國家統一的愛國熱情,傾訴壯志難酬的悲憤,對南宋上層統治集團的屈辱投降進行揭露和批判,也有不少吟詠祖國河山的作品。他的詞藝術風格多樣,而以豪放為主,熱情洋溢,慷慨悲壯,筆力雄厚,與蘇東坡并稱為“蘇辛”。尤其是那首使得贛州郁孤臺揚名于世的千古名詞《菩薩蠻·書江西造口壁》:
郁孤臺下清江水,中間多少行人淚。西北望長安,可憐無數山。
青山遮不住,畢竟東流去。江晚正愁余,山深聞鷓鴣。
辛棄疾此詞以觀山觀水寄托其深深的憂時憂國之思。辛棄疾這首詞,評論家說它“忠憤之氣,拂拂指端”。中國近代思想家、文學家、學者梁啟超說:“《菩薩蠻》如此大聲鏜鞳,未曾有也。”鏜鞳者,鐘鼓聲也,形容它是一種振聾發聵的巨聲,如驚天動地的號角。
郁孤臺是贛州悠久歷史和燦爛文化的一個象征,而這首詞可說是詞圣辛棄疾800多年前為歷史文化名城贛州的名片題簽。當今,在贛州中心城區,已有用辛棄疾號命名的稼軒路,以紀念這位使贛州郁孤臺名揚四海的偉大詞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