闕作為漢代宮殿、祠廟和陵墓前一種表示尊嚴的裝飾性建筑,通常立于門前甬道的兩旁,它既是一種古老的建筑藝術,又具有鮮明的中國傳統文化特性,是中國傳統建筑文化的表現之一。漢闕建筑所蘊涵的文化特性就是“天人合一”思想文化在其建筑造型和材質上的體現及人與自然的和諧觀在傳統建筑與其環境上的體現,它為當代建筑文化的發展提供了有益的借鑒。
人生離不開建筑。在歷史的研究中,建筑是很重要的研究對象,我們可以借此了解古人的特質與精神文化。建筑物忠實地記錄了時人的生活方式與價值觀念。建筑是人類藝術、技術與文化發展的見證。本文擬針對現存漢闕實物(不包括現存的漢畫像石、畫像磚、壁畫中漢闕以及出土的陪葬陶闕),通過研究其源流、探究其建筑特點,以發掘形式后所蘊涵的文化上的特性,希望藉此能為解決當代中國建筑設計與城市規劃中文化特性的缺失問題提供有益借鑒。
一、漢闕源流與保存現狀
闕是我國古代設置在宮殿、城垣、陵墓、祠廟大門兩側標示地位尊崇的裝飾性建筑物,因此也稱闕門或門闕。闕門起源于周代,歷經漢唐,延續至明清,從未中斷。隨著各個時期社會歷史情況的不同,闕門的形制亦代有演變。
1.漢闕源流。闕,最初稱“觀”,它的歷史十分悠久。據文獻記載,周代時闕門這種建筑形式已經存在,主要為宮闕和城闕。《三輔黃圖》曰:“闕,觀也,周置兩觀,以表宮門,其上可居,登之可以遠觀,故謂之觀?!蔽墨I中記載最早的城闕見于《詩經》,《詩·鄭風·子衿》曰:“縱我不往,子寧不來?挑兮達兮,在城闕兮?!笨芍艽延辛恕皩m闕”和“城闕”。最初的闕大約是宮外或城外的一種防御建筑,高高的臺基上有樓屋,守衛者可以站在其上瞭望四方,故又稱之為“觀”。因為是樹立于宮門旁的建筑,由于其建筑的高大醒目,所以闕也因此成為天子頒布政令的地方,稱之為“象魏”。《三輔黃圖》對此也有記載:“門闕,天子號令、賞罰所由出也?!边@里闕又成了天子公布法令的地方,這樣闕便成了國家和天子的象征。
漢代之時,闕作為裝飾性建筑的功用在歷史的發展中變得很廣泛,被長時期廣泛地修建在宮、廟、祠、墓以及學校、井泉之前,以襯托和美化主體建筑,加強建筑組群的莊重感。于是闕除了宮闕、城闕外又有了門闕、墓闕之分。漢代的城門、宮室和顯宦的宅第,往往都要立闕,以象征王權的尊嚴或門第的高貴。東漢時開始出現全用石料建在宗廟祠堂、墓家神道前的石闕,石闕不易毀壞,歷數千年滄桑,部分得以留存。可以成為我們進一步了解、研究的對象。
魏晉南北朝以后至明清時代,闕門作為一種禮制性建筑仍然存在,又有所發展和變化,闕門的種類明顯減少,雖然有些新的闕門形制短暫出現,但不是闕門的主流形制。短期流行的有魏晉南北朝時期的塢壁闕,北齊時期的石棺闕等。隋唐時期闕的主要形制為宮闕和陵闕。宮闕如大明宮含元殿前的棲鳳閣、翔鸞閣,就是典型的宮殿三出闕建筑。從隋唐時期開始,宮闕僅置于南向的正門處,改變了漢闕在建筑物旁放置的習慣。其形制表現為左右雙闕突出,用于宮城正門,呈“凹”形平面布局。這種闕門形制由隋至清,歷代因襲大致未變?,F存最典型的建筑就是北京清代紫禁城午門雙闕。陵闕最典型的實物資料即為陜西唐乾陵經過考古發掘的乳峰三出闕遺址和南神門外三出闕遺址。還有河南鞏縣北宋皇陵的闕臺現在仍清晰可見。隋唐以后,諸如城闕、塢壁闕、宅第闕、墓闕、廟闕等都漸次退出了歷史舞臺。
2.漢闕建筑特點。闕作為漢代宮殿、祠廟和陵墓前一種表示尊嚴的裝飾性建筑,通常立于門前甬道兩旁。漢闕作為石質建筑,卻具有仿木結構的特點。漢代石闕模仿木建筑結構和風格,闕上雕有柱、仿、檐、蓋等各種木結構建筑的部件,顯得分外古樸而典雅,為人們研究其他漢代建筑結構提供了可靠的資料。石闕的外形就像一座古典式的樓房,從上到下可以分為闕頂、闕身、臺基三部分?!瓣I頂”即屋頂,用石材雕刻出仿木的脊飾、瓦當、柱子、檐屋等形狀,就像木建筑的屋檐,既有遮雨的功能,又具裝飾性。闕身相當于房屋,由多層石材堆砌,在石材上雕刻出斗拱、欄桿及人物、圖象,具有很高的觀賞價值,并刻出模仿木結構的欄額、立柱等,襯托著上面的樓閣顯得高大、雄奇?!芭_基”代表中國古代建筑中常見的夯土臺基。整圈的造型上大下小,雖然按一定比例比木闕有所縮小,卻同樣表現出雄奇威嚴的氣象,可稱為最早的縮微景觀了。此外由于石闕立于神道兩旁,故分為東、西闕。多數闕又有主、耳闕之分,耳闕緊靠主闕而稍矮,顯得錯落有致。左、右闕隔神道遙相呼應、珠聯璧合。
3.漢闕的保存現狀。據考古工作者統計,目前全國尚存漢代石闕且保存較完好者僅29處,大多是東漢時所建。這些闕均是當時祠堂或墳墓前的神道闕,主要分布在今河南登封、山東平邑、四川綿陽、梓潼、德陽、雅安、蘆山、西昌與重慶渠縣、忠縣等地,其中以川渝兩地最為集中,達20余處,占目前留在我國地面上總石闕的90%以上。著名歷史學家翦伯贊先生認為,漢闕多在四川(原包括重慶)并非偶然。他指出:“至于四川,在兩漢時代,工業發展,屠(奢)侈之風由來已久?!边@就是四川多漢闕原因之所在。在四川漢闕中,著名的如雅安高頤闕、綿陽平陽府君闕、渠縣馮煥闕和沈府君闕均為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二、漢闕建筑的文化特性
建筑體現了特定的文化觀念和文化信念,是文化的具體反映。漢闕作為中國古典建筑深刻地體現了“天人合一”的思想觀念,這個傳統哲學觀念把天地萬物生命化,在世道人心與宇宙之間建立某種感應關系,“宇宙即吾心、吾心即宇宙”。這種宇宙觀就是天與人合而為一,物質與精神同流,萬物生命運行其中,人生與自然互為感通,人們通過敬畏上天,順服自然,從而與自然協調并存,這種人生倫理表達了人類掙脫宗教束縛的一種努力,崇尚人與自然的和諧相處。這種“天人合一”的觀念對文學、藝術乃至中國人的為人處事產生的影響是不可估量的,尤其是對建筑。中國傳統建筑一向以取得與自然的協調而著稱于世,建筑界的專家學者也常用“天人合一”這一哲學觀念來概論中國傳統建筑的特點??v觀中國歷史,這一觀念為歷代的思想家們所重視,也為眾多的建筑巨匠所恪守。
通過對漢闕這一中國傳統建筑形式中“天人合一”文化特性的了解,可使我們更深刻地認識中國的傳統建筑,更生動地欣賞中國建筑空間中包容的精神生活。
1.漢闕造型中的文化特性。以“天人合一”為核心的中國傳統思想,建立了中國文明的倫理秩序,其目的是和諧。這種秩序反映在建筑的空間上,形成中國所特有的空間觀。而這種空間觀在漢闕造型上的體現就是均衡、對稱。在中國人理念里,對稱這個觀念,反映了對人體形態的看法。生為房屋、院落,死為墓闕。這一文化特性對漢闕造型上的具體影響主要體現在漢闕的東西對稱、三段式結構兩方面。
對于傳統的中國建筑來說,大多是以坐北朝南為原則的。這種院落加上中軸對稱的原則,就體現出深厚的人文主義精神了。一座簡單的三合院,實際上等于一個張臂向前的人形,主房就是人身,兩廂就是兩臂,擁圍著一個自己的天地(天井)。而漢闕作為主人死后的陰宅,深受其“視死如生”觀念的影響,于是在它的空間配置上也采取了墳墓面南,雙闕分置東西的格局。雙闕采取中軸對稱分置左右,這也是“天人合一”思想的體現。由于人體軀干是對稱的,所以只有依著墳塋為中軸,對稱排列兩闕。這樣的排列格局,加上兩闕的三段式結構所體現出的“三才”思想、石闕的石制仿木結構體現出的“生生不息的生命觀”以及闕身圖案上體現出的升仙思想內涵,才真正達到了“天人合一”的境界(在下文中詳細論述)。
中國文化的胚芽——《周易》是陰陽學說的圣經,中國文化的所有形式均可尋根于《周易》。《周易·乾卦》:“夫大人者與天地合其德,與日月合其明,與四時合其序,與鬼神合其吉兇。先天而天弗違,后天而奉天時?!泵鞔_提出了天、地、人三才合一的思想,這樣人們在自然變化未發生之前對自然加以引導,在其變化既成之后,注意與它相適應,從而做到天隨人愿,人不違天。在《周易》中,則把天、地、人“三才之道”視為一個整體。這種整體觀念在中國的傳統建筑中,有著鮮明的體現。前文提到,漢闕如同中國傳統建筑(屋頂是天,臺基是地,房屋是人)一樣,擁有闕頂、闕身、臺基這樣的三段式造型。可用天、地、人三才的觀念去理解。闕頂即天、闕身為人、臺基是地,體現了三才合一的理念。在佛教東來以前,中國的宗教是以崇天為主,輔以神話,甚至相信長生不老,肉體升天,所以古代的帝王,喜歡筑高臺以祀天神。所謂“靈臺”、“瑤臺”是介乎崇祀與游樂之間的建筑。臺基就是這一類能夠達到人神相通的高臺的變體。
2.漢闕材質所反映出的生命建筑觀。周代開始,中國人建立了“天命”的觀念。天命代替神秘而又恐怖的神衹,是一大進步;因天命是人的道德、行為的投射。作為“天人合一”哲學觀重要的文化宣示——“上天有好生之德”,這一方面使我們注意要愛惜萬物的生命,以仁慈對待生命,同時也提示對于自身要注意生命的延長與延續,這也成為了中國傳統建筑文化的一個核心理念。
闕按照建筑材料可分為木結構、石結構和石仿木結構等。在漢闕身上體現出石木兩種材質并非偶然,這實際上是生命的建筑觀的體現。中國的建筑文化是一個土木的文化,所以古代稱建筑為“土木”,因此并沒有像西方那樣發展出石質的建筑。事實上我國在漢代已可建造相當精美的拱頂,秦漢兩代的建筑用磚,為空心磚且有印花,是當時世界最高水準的制品,主要用在墓葬上而已。由于磚石墓的發展,商周以來長期使用的木槨墓逐步減少,到漢末三國間幾乎絕跡。這其中更重要的原因主要是中國人認為石材其質地近金,有肅殺之氣,暗示著死亡,磚石屬土,是應該被踩在腳下的,只是地面下或腳下的建材。因此磚石被廣泛應用于修墳造墓中,也就是為何漢代墓闕均為石制之故。
對于日常所居,國人雖很早就發明了瓦,漢代就可以制磚,到隋代,趙州橋的石拱技術爐火純青,然而中國人卻有意地選擇了木材,因為木材的壽命幾乎與人的壽命相當,因此建筑的生命似乎應合于人生的悲歡離合,古老建筑的傾圯是天經地義的。在中國文化中,木材是向上生長的樹木,代表著生命。在漢代的五行說中,木象征生氣,以青龍為標志,方位為東,土也是吉象,居中央,主方正。它與木相配合,是相輔相成的。這也就是為何漢闕雖為石制,卻都要做成仿木結構的原由。
3.漢闕所蘊涵的升仙思想。闕在周代是天子宮殿里的專用建筑,是天子的居所。天子是受命于天的神人,因而只有上帝及其子孫才能居住在這樣神界的建筑中,所以闕具有一種崇高感和神秘感。在古代文獻里,闕往往和“宮”、“天”,等連在一起,如“宮闕”、“天闕”。另外在一些漢晉時期的文獻及道教的典籍中,闕也常被說成是神仙界的建筑。闕的精神內核是大門,是人神兩界的交通門戶,是人成仙時通向大國的門徑。漢代神仙家認為,神仙好居觀、樓。于是“觀”和“闕”成為人所向往的仙境的象征。在思想內涵上,漢代的“闕”和“觀”也因此而具有通過建筑藝術的審美形式來表達向往神仙世界之理想的這樣的文化特性。由是“闕”和“觀”的思想價值超出了建筑藝術形式本身的價值,而成為漢人神仙信仰中仙界天門的象征符號和人仙交通的媒介。神仙思想是漢闕石刻與畫像石藝術的母題,闕則是這一母題的象征性符號與媒介。
由于秦漢時期最高統治者對神仙世界的向往與追逐,于是在其奢華的現實生活中他們對理想中的神仙境界,進行了不遺余力的竭力模仿。這一點在秦陵發現的三處闕遺址以及漢宮之內廣建宮闕可以證明,這就引導了當時的神學家、藝術家和建筑家們撣思竭慮而為之,并對這一時代及以后君臣將相和民眾的神仙觀念產生了十分深刻的影響。
從漢闕上所刻畫的內容來看,漢闕多刻畫有各種神話傳說、仙人以及生前的莊園、宴飲、舞樂、市井、勞作等活動,借以表現希望墓主人能升入天門,繼續宴飲舞樂的生活?;蚩坍嫕h人心目中的神圣、祥瑞之物,如神獸“天祿”、“辟邪”以及四方之神,其中尤以南方之神“朱雀”出現較多,蓋取其象征陽神飛升之意(如乘鶴西升而成仙),以期死者早日飛升仙宮;此外亦見有“青龍銜璧”、“白虎銜璧”之類等等。這些都是漢代人價值觀的反映,表明漢人認為這些內容可望產生通神通天之功能。因為按照中國上古神話,自從“絕地天通”以后,地上的人們和天界的聯系便被阻斷,只有那些大德之人才可能終致與天感通,因而若欲進入天上神仙境界,不僅要廣修其德,而且要有藉以交通上天的“天梯”。甚至有的就直接雕有“天門”,這種仙界有闕門的宗教觀念同《楚辭》中帝閽,“廣開兮天門”的描述是一脈相承的,是通向天庭的必經之路,都充分說明時人有以闕代仙界的觀念。且石闕的建筑風格主要取仿樓閣式,頗有仙境重天之意蘊。
以上所述可見,漢闕建筑在漢代的興盛,便成為再自然不過的事情。漢代是黃老思想、神仙思想流行的時期,宮中建闕,既隱含了宮殿是神界建筑的思想,又折射出漢武帝之流對長生不死的渴求。這種宮闕建筑往往高聳入云,正好折射了脫離凡界、進入仙界,天子居天上的思想。而墓闕則是墓主死后登入仙界的天梯,是交通人神兩界的門戶。漢代“闕”和“觀”的思想價值已經超出了建筑藝術形式本身的價值,而成為漢人神仙信仰中仙界大門的“象征符號,人仙交通的媒介”。這里漢闕已被賦予了深刻的文化內涵,它不僅是一種禮制符號,更是一種宗教符號,成為當時社會的巫術工具之一。
三、漢闕建筑的當代意義
漢闕作為漢代建筑的文化習俗,西漢興起,風行400余年,直至東漢末年方漸趨式微。雖然這種風習消亡了,但漢闕所存儲的社會文化信息卻歷久彌顯,并不斷激發后人的想象力。原本作為墓葬構成的漢闕,現在已被視為珍貴的藝術作品。只有探詢這些藝術作品與中國傳統的“天人合一”文化特性之間的聯系,才能對今天中國的當代建筑文化提供應有借鑒。在幾年前的國家大劇院的設計競賽中,中國建筑師的方案均“鎩羽而歸”,除了我們的積累和經驗不夠外,一個很重要的原因正是自身文化特性與精神的缺失。縱觀當時國內外所有的方案,其中體現出的并不是東西方文化的差異,而是西方文化和仿西方文化的差異。
1.漢闕與時代精神的重塑。漢闕是集建筑、雕塑、繪畫為一體的民族藝術,它通過其造型、結構、材質及其上所刻畫的生動、形象的畫面,展現出漢代人的思想和審美觀,并形成了漢代藝術的特殊氣勢和古拙風格,表現了一種整體靈動、浪漫進取的時代精神——漢代精神。這種精神是一種宏闊開放的文化精神。在文化全球化的今天,在西方文化的擴張下,中國城市里具有傳統特色的建筑正被“歐陸風”的高樓大廈所取代,城市的風貌“千城一面”,傳統的中華民族美德在金錢至上觀念沖擊下日益凋零。因此在當代的中國,在建筑文化方面應繼承和發揚傳統的建筑風貌與文化內涵,在建筑設計與城市規劃上應中西建筑文化并重、取長補短,最終形成具有中國傳統文化特色的建筑文化與城市格局。
2.漢闕與當代建筑文化。中國傳統建筑,經歷了漫長的演變歷史,積累了中國民族文化的豐厚底蘊。作為中國文化的典型物質載體,中國傳統建筑在民族文化的濡染和影響下,從自然演變和經驗積累中,逐步形成了一個獨特的建筑體系。而這一體系,是建立在中國古代對自然的審美觀——“天人合一”思想基礎之上的。從我國的傳統文化來看,天人相互依存、相互促進,具有同構同源的特征,這也是中國傳統建筑極具有美學神韻的文化因素。也就是這一因素使中國建筑呈現出一種既親切理智,又空靜淡遠;既恢宏大度,又意韻深長的藝術風格。
“天人合一”文化特性在建筑文化中的集中反映和體現,就是為中國建筑所體現出的和諧的有機自然觀。換句話說,和諧就是將建筑、人與自然環境有機統一。在當代的建筑規劃設計中,應當突出強調自然的整體性、建筑本身與環境的協調性以及事物之間的內在關系的有機自然觀,從而把人與自然、人和宇宙、建筑與自然予以統一,融為一體。
中國傳統建筑的現代轉型,是中國傳統建筑文化與西方建筑文化在文化整合過程中的必然結果。中國建筑應完成現代轉型的歷史使命,真正走出一條傳統與現代、民族與世界有機融合的發展之路。中國古代建筑的發展觀就是“天人合一”的建筑發展觀。漢闕建筑的價值,不僅在于其特殊的外在形式上,更重要的是由此而表達的豐富的“天人合一”的文化內涵上。同樣對待當代中國的仿古建筑,不宜只停留在其外在形式上,做一些盲目的模仿或隨心所欲的組合。當代中國的建筑文化應當是民族的時代建筑文化的體現,是在時間縱軸上對傳統優秀文化的繼承和在空間坐標上對世界文明的借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