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傳統文化中,民居文化也許最能反映地理環境特征。
在幅員遼闊的中華大地,由于南北緯度跨度廣,南北熱量差異明顯,體現了從熱帶、亞熱帶、暖溫帶、中溫帶到寒溫帶的過渡;東西經度范圍廣,從東部沿海到西北內陸,降水差異十分顯著,體現了從濕潤、半濕潤、半干旱到干旱地區的過渡。
這種復雜、巨大的氣候差異深刻地影響分布其中的民居建筑。
01窯洞(黃土高原民居)
黃土高原地區氣候較干旱,黃土土層深厚,垂直節理發育,直立性好,不易塌陷。因此黃土高原居民就因地制宜地修建起窯洞這種民居建筑。
一方面可以避免因地形崎嶇帶來的建設困難,又可以減少加工建筑材料成本,還可以在冬季利用窯洞保溫。
02蒙古包(內蒙古高原)
蒙古包是內蒙古地區典型的帳幕式住宅,以氈包最多見。蒙古包古代稱作穹廬、“氈包”或“氈帳”。內蒙古溫帶草原的牧民,由于游牧生活的需要,以易于拆卸遷徙的氈包為住所。
傳統上蒙古族牧民逐水草而居,每年大的遷徙有4次,有“春洼、夏崗、秋平、冬陽”之說,因此,蒙古包是草原地區流動放牧的產物。蒙古包是蒙古族牧區傳統的民居形式。
據資料介紹,蒙古包能適應游牧生活(易拆),修造方便(因地制宜,就地取材),永恒的日晷(看日影計算時間),由內知外(能洞察外方),吉祥明亮的殿堂。
蒙古包多采用牛皮或羊皮縫制,支架多以木材為主,民居的能源來源多以牛羊糞便或小型風力發電設備、太陽能發電設備為主。
03四合院(北京)
北京地區地處暖溫帶、屬溫帶季風氣候,冬寒少雪,春旱多風沙,因此,住宅設計注重保溫防寒避風沙,外圍砌磚墻,整個院落被房屋與墻垣包圍,硬山式屋頂,墻壁和屋頂都比較厚實。
四合院是北京地區乃至華北地區的傳統住宅。其基本特點是按南北軸線對稱布置房屋和院落,坐北朝南。北京四合院親切寧靜,庭院尺度合宜,庭院方正,利于冬季采光取暖。東北氣候寒冷,院子更加寬大。
北京以南夏季西曬嚴重,院子變成南北窄長。西北風沙很大,院墻加高。
04阿以旺(新疆)
在維吾爾族語中,"阿以旺"寓意為"明亮的處所"。所謂"阿以旺"即是一種帶有天窗的夏室(大廳)。這種房屋連成一片,庭院在四周。帶天窗的前室稱阿以旺,又稱"夏室",有起居、會客等多種用途。
后室稱"冬室",是臥室,通常不開窗。新疆屬大陸性氣候,氣溫變化劇烈,晝夜溫差很大,素有"早穿皮襖午穿紗,晚圍火爐吃西瓜"的說法。
維族的傳統民居以土坯建筑為主,以滿足夏季隔熱冬季防寒的要求,農家還用土胚塊砌成晾制葡萄干的鏤空花墻的晾房。
住宅一般分前后院,后院是飼養牲畜和積肥的場地,前院為生活起居的主要空間,院中引進渠水,栽植葡萄和杏等果木,葡萄架既可蔽日納涼,又可為市場提供豐盛的鮮葡萄和葡萄干,從而獲得良好的經濟效益。
院內有用土塊砌成的拱式小梯通至屋頂,梯下可存物,空間很緊湊。
05羌族碉樓
羌族的建筑很有特色。因為羌族聚居區位于青藏高原的東部邊緣的岷江上游地區,這里山脈重重,地勢陡峭。
羌寨一般建在高半山,因而羌族被稱為"云朵中的民族"。在岷山中穿行,不時能夠看到富有特色的羌族的碉樓和石砌房。羌族建筑正是以碉樓、石砌房、索撟等享有盛名。
羌語稱碉樓為"邛籠"。早在2000年前《后漢書.西南夷傳》就有羌族人"依山居止,壘石為屋,高者至十余丈"的記載。
自唐朝來,羌族人民因各種原因向西北遷移,到了西藏和青海,所以現在,羌族碉樓也被稱為藏族碉樓。
碉樓多建于村寨住房旁,高度在10至30米之間,用以御敵和貯存糧食柴草。碉樓有四角、六角、八角幾種形式。
有的高達十三四層。建筑材料是石片和黃泥土。羌族建筑基本上都是就地取材,同時受地勢制約及土地資源緊缺等因素影響,羌寨布局的過程中充分考慮到了避免占用耕地而選用高山或峽谷地帶。
碉樓修建時不繪圖、吊線、柱架支撐,全憑高超的技藝與經驗。建筑穩固牢靠,經久不衰。
06吊腳樓和竹樓(云貴高原地區)
云貴高原地區為亞熱帶季風氣候和熱帶季風氣候,年降水量大,氣候炎熱,植被覆蓋率高。
同時多喀斯特地貌,地表崎嶇,地無三里平,因此民居建筑要考慮通風散熱、排水及克服地形崎嶇問題。該去居民因地制宜地修建了吊腳樓和竹樓。
07客家土樓
客家土樓建筑,是中國文化中一種縱貫古今的結晶,是落后生產力和高度文明兩者奇特的混合。
它們在技術和功能上臻于完善,在造型上具有高度審美價值,在文化內涵上蘊藏有深刻內容。以永定客家土樓為例,其建筑具有以下獨特性能:
充分的經濟性
客家土樓的主要建筑材料是黃土和杉土。在客家人聚居的閩、粵、贛3省交界地區,這2種材料取之不盡。特別是黃土,它取自山坡,因而不存在破壞耕地問題。
舊樓若須拆除重建則墻土可以重復使用,或用于農作物肥料,不會產生象現代磚石或混凝土房屋那大量的建筑垃極。
一般來說,由于屋架通風較暢,木構件受白蟻侵襲或潮濕糟朽的情形并不嚴重,舊料可以2次使用,土樓的施工技術較易掌握,可以完全人力操作,無須特殊設備。
通常建樓時間安排在干燥少雨的冬季,此時正當農閑,族人可以大量參與工程,大大降低建筑費用。
良好的堅固性
客家土樓,特別是圓寨的堅固性最好。圓筒狀結構能極均勻地傳遞各類荷載,同時外墻底部最厚,往上漸薄并略微內傾,形成極佳的預應力向心狀態,在一般的地震作用或者地基不均勻導致下陷的情況下,土樓整體不會發生破壞性變形。
而由于土墻內部埋有竹片木條等水平拉結性筋骨,即便因暫時受力過大而產生裂縫,整體結構并無危險。
土樓最大的危險之一是水襲,但絕大多數做法是用大塊卵石筑基,其高度設計在最大洪水線以上。土墻在石基以上夯筑,墻頂則設出挑達3米左右的大屋檐,以確保雨水甩出墻外。
奇妙的物理性
客家土樓的墻體厚達1.5米左右,從而熱天可以防止酷暑進入,冷天可以隔絕洌風侵襲,樓內形成一個夏涼冬暖的小氣候。
十分奇妙的是,厚實土墻具有其他任何墻體無法相匹的含蓄作用。在閩、粵、贛3省交界地區,年降雨量多達1800毫米,并且往往驟晴驟雨,室外干濕度變化太大。
在這種氣候條件下,厚土保持著適宜人體的濕度,環境太干時,它能夠自然釋放水份;環境太濕時,吸收水份,這種調節作用顯然十分益于居民健康。今天的建筑師們經常談到室內噪音的控制。
的確,由于強烈的內向性,客家土樓,特別是圓寨容易產生噪音聚焦效應,對于大多數厭惡喧鬧的現代人來說,這是一大弊端,但我們應當理解,在昔日荒山寂野的客家人生存環境中,建筑內部的迥響正是令人心慰的生命氣息。
突出的防御性
客家土樓的厚墻是最重要的特征之一,是中國傳統住宅內向性的極端表現。以常見的4層土樓為例,底層和二層均不辟外窗,三層開一條窄縫,四層大窗,有時四層加設挑臺。
土墻的薄弱點是入口,加強措施是在硬木厚門上包貼鐵皮,門后用橫杠抵固,門上置防火水柜。
這些全部出于防御要求。閩、粵、贛3省交界地區早先是一片莽荒,遲至20年代初,仍存留有多處原始森林,蟲蛇出沒,野獸甚多。在歷史上很長時間內,這里不但是"天高皇帝遠",朝廷鞭長莫及,就連福州、廣州、南昌這3省都城,也因相處極端、隘堅路險而奈何不得。
客家人除了常常遭遇民風強悍的土著襲擊外,先后遷移姓氏不同的家族之間也不斷發生殊死的械斗。惡劣的生存環境迫使家客家人極其重視防御,他們將住宅建造成一座易守難攻的設防城市,聚族而居。
土樓內具有水井、糧倉、畜圈等生活基本功能,土樓使客家人獲得了足夠的安全保障。在客家人中間,流傳著很多在敵人久攻不下,"大樓安然無恙"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