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中央政治局近日就我國考古最新發(fā)現及其意義為題舉行第二十三次集體學習。中共中央總書記習近平在主持學習時強調,要高度重視考古工作,努力建設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的考古學,更好認識源遠流長、博大精深的中華文明,為弘揚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增強文化自信提供堅強支撐。
習近平總書記的重要講話在全國文物系統(tǒng)引起熱烈反響,大家表示,要認真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講話精神,深入領會新時代做好考古工作和歷史研究的重要意義,深刻把握努力建設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的考古學的光榮使命,在考古事業(yè)的春天里砥礪奮進,讓中華五千多年的文明熠熠生輝。
考古中國 走向世界
5000多年,中華文明歷經滄桑,始終一脈相承;5000多年中華民族風雨兼程,依舊生生不息。
考古工作是一項重要文化事業(yè),也是一項具有重大社會政治意義的工作。考古工作是展示和構建中華民族歷史、中華文明瑰寶的重要工作。認識歷史離不開考古學——習近平總書記這一重要論述令考古人倍感振奮。
“習近平總書記的重要講話,體現了黨和國家對考古事業(yè)前所未有的重視,凸顯了考古學的重要性,肯定了幾代考古人不忘初心,接續(xù)奮斗的工作成果。”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所長、中華文明探源工程和“考古中國”重大項目專家陳星燦,回憶起在集體學習時講解的場景,激動地說道。
仲秋時節(jié),分布在中國大地上的多支考古隊伍,取得了豐碩的成果。
河北康保興隆遺址,初步建立起壩上高原北部地區(qū)新石器時代中晚期考古學文化序列;浙江余姚井頭山遺址在中國海洋文化考古和海洋環(huán)境研究上取得重大突破:山西襄汾陶寺遺址確認了宮城內最大宮殿建筑,進一步提升了陶寺都邑的性質與內涵,對推動中華文明起源和早期中國等重大課題研究具有重要意義;湖北天門石家河遺址進一步揭示了長江中游地區(qū)新石器時代晚期生產專業(yè)化與社會分層化的總體趨勢;陜西石峁遺址發(fā)掘又取得新進展,填補了石峁文化研究的空白……這些“考古中國”重大項目,通過一鏟鏟發(fā)掘,一步步研究,不斷豐富了中華文明起源和發(fā)展歷史脈絡的信息。
“考古中國”項目是“十三五”時期國家重點推進的重大考古研究項目,以考古學理論方法,全面、客觀、科學地闡釋中華文明形成發(fā)展脈絡和主要特征,建立中國境內人類起源、文明起源和中華文明形成的年代框架,分析多元一體中華文明格局的形成動因、構成要素和發(fā)展規(guī)律,以及中華文明在世界文明史中的重要地位,解釋何以中國、何為中國等重大學術問題。
“我們要按照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做好考古和歷史研究工作提出的要求,站在新時代的高度,從歷史發(fā)展邏輯、學科發(fā)展的邏輯,用唯物史觀來總結和認識中華文明5000多年的歷史和內涵,認識中華民族走過的歷程,認識中國歷史發(fā)展的規(guī)律,認真學習、系統(tǒng)思考考古學的成就及其對國家發(fā)展的重大社會政治意義。同時,做好各項發(fā)掘、科研和社會服務工作,加強考古能力和學科建設,堅定文化自信。”陳星燦表示。
近年來,中外聯(lián)合考古工作進展順利,成果豐富。合作項目不僅成為增進各國人民互信的文化亮點,也更加全面地展現中華文明魅力、中華文明同世界其他文明交流借鑒,及對世界文明進程深刻影響。
融入大局 滋養(yǎng)社會
考古是人民的事業(yè),只有融入人民生活和社會發(fā)展,考古才有意義,才有生命力。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我們要加強考古工作和歷史研究,讓收藏在博物館里的文物、陳列在廣闊大地上的遺產、書寫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來,豐富全社會歷史文化滋養(yǎng)。
新中國成立以來,湖南考古取得了重大成就,不僅填補了秦漢以來湖南歷史的大片空白,也重建了夏商周時期湖南歷史的基本框架,史前湖南與史前中國其他地區(qū)一道奠定了中華文化的基因。
近年來,湖南參與了“中華文明探源工程”“考古中國”等重大項目,扎根田野、耕耘歷史的深處,一個距今5000多年前,大約和良渚文明同時代的屈家?guī)X—石家河文明正鮮活地呈現出來。
“湖南考古人將以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講話為指引,積極做好文化遺產保護與利用工作,讓陳列在大地上的遺產活起來,努力做好大遺址考古工作,積極推進澧縣城頭山、長沙銅官窯、永順老司城等國家考古遺址公園建設,將考古工作融入地方經濟發(fā)展,為社會提供更加豐富的精神文化,增強人民群眾的文化自信。”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長郭偉民說。
北京市文物局考古處副處長郭京寧表示,我們將把深入學習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對考古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作為當前最重要的政治任務,結合工作實際,努力探索做好首都文化遺產保護和公眾考古工作的途徑和方法,深入挖掘和闡釋古都北京的歷史文化內涵。在推進全國文化中心建設和“一軸一城、兩園三帶、一區(qū)一中心”首都文博中心工作中,為建設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的中國考古學交出北京答卷。
近年來,陜西省考古研究院在“保護文物、傳承文明、發(fā)展文化、服務社會”的工作理念下,通過形式多樣、內容豐富的公眾考古科普活動,努力讓考古這種小眾知識轉化為大眾文化,取得了良好的社會反響。“深入學習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講話,我們深受鼓舞,體會到自己所從事工作的社會意義、職業(yè)擔當和責任使命。今后,我們將結合自己的本職工作,不斷探索,勇于創(chuàng)新,把習近平總書記的諄諄囑托落實到工作之中。”陜西省考古研究院公眾考古研究室主任曹龍說。
接續(xù)奮斗 未來可期
考古人用手鏟撥開千年的迷霧,在田野探尋歷史的謎底,通過科學的手段探賾古史,以人文的筆觸刻寫文明。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經過幾代考古人接續(xù)奮斗,我國考古工作取得了重大成就,延伸了歷史軸線,增強了歷史信度,豐富了歷史內涵,活化了歷史場景。
去年7月,實證中華5000多年文明的圣地——良渚古城遺址申遺成功,世界由此重新認識一個遠古中國。80多年間,四代考古人用孜孜不倦的探索,展開了良渚古城遺址早期文明古國的完整畫卷。良渚考古人,是中國考古人的一個縮影。
“‘習近平總書記要求,要繼續(xù)探索未知、揭示本源。我國古代歷史還有許多未知領域,考古工作任重道遠’,讓我們深切感受到使命光榮、責任重大。”杭州良渚遺址管委會副主任陳壽田表示,良渚古城遺址申遺成功了,但良渚的發(fā)掘、研究、保護、傳承并不會停止。我們會繼續(xù)加強硬件和軟件建設,設立良渚國際考古研究中心,參考國內國際的成功經驗,每年有計劃地適度開放良渚古城的勘探、考古和研究、保護工作,也會與國際知名團隊開展合作,摸索出一條符合我國國情、與良渚遺址地位相稱的合作研究模式,進一步提升我國考古研究的國際化水平,并建立東西方文明比較研究平臺。”
在良渚古城遺址系統(tǒng)的、持續(xù)的考古工作中,每年都持續(xù)300天以上,考古工作人員也從原先的幾個人發(fā)展到如今的二十多人,包括10多名研究人員和10多名專業(yè)技工。年輕的80后90后們是第四代良渚考古人,他們也以不同的方式向世界講述著良渚的故事。
考古事業(yè)發(fā)展,人才是關鍵。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加強考古能力建設和學科建設。要積極培養(yǎng)壯大考古隊伍,讓更多年輕人熱愛、投身考古事業(yè),讓考古事業(yè)后繼有人、人才輩出。
在現代考古學剛剛傳入中國之初,北京大學便設立了考古學研究室。1952年,北大成立中國高校中第一個考古學專業(yè)。蘇秉琦、宿白、鄒衡、呂遵諤、俞偉超、張忠培、嚴文明……這些閃耀的名字,讓北大成為中國考古學家名副其實的搖籃。
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院長雷興山表示,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將以習近平總書記講話為根本遵循,繼續(xù)積極開展“立德樹人”工程、“凝心鑄魂”工程、“北大書系”工程、“中華文明文物基因庫”工程,加強師資隊伍建設,促進科研教學能力提升,推進一系列重大學術課題,延續(xù)和弘揚中華文明,為建設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的中國考古學作出北大貢獻。
“習近平總書記的講話讓我們感到無比振奮,也讓我們對學科未來發(fā)展有了更充足地自信和底氣,我們要在前輩們工作的基礎上繼續(xù)前行,不忘初心、砥礪奮進。”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博士生吳琪瑤說。
“一代又一代中國考古人殫精竭慮、艱苦奮斗,創(chuàng)建了具有堅實基礎、富有深厚底蘊的中國考古學,為中國考古學的學科體系、學術體系、話語體系建設和世界考古學發(fā)展貢獻了重要力量。”正在山西運城夏縣師村遺址考古實習的吉林大學考古學院師生們表示,將積極投身于建設具有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的考古學事業(yè)之中,做文化遺產的保護者、中華文明的詮釋者和中華文化的傳播者。
近三十年來,西北大學考古學構建形成了以考古學、文物保護技術及文化遺產管理“三位一體”的學科體系“我們將牢記習近平總書記的囑托,繼續(xù)踐行多學科交叉融合發(fā)展理念,進行考古學的整體研究,更加注重致力于建立中國考古學話語體系,向國際社會展示博大精深的中華文明,講清楚中華文明的燦爛成就和對人類文明的重大貢獻,讓世界了解中國歷史、了解中華民族精神。”西北大學絲綢之路考古中心主任王建新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