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護好非物質文化遺產直接關系民族文化傳承,包括民族性格、民族認同、民族親和力和凝聚力等精神生活和鮮活的歷史。非物質文化遺產對農村發展和鄉村振興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鄉村中有大量非物質文化遺產,它們通過口頭、工藝以及其他方式在民間流傳,成為鄉村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豐富了人們的社會生活。所以,在鄉村振興戰略中,應把非遺保護與鄉村振興有機結合起來。
非遺也始終是文化藝術界關注的重大問題之一,非遺保護和發展,具體到現實中如何做?誰來做?政府、社會、企業等扮演什么角色?只有這些問題落實了,保護發展才能落實到位。
解決好政府定位問題涉及三方面因素:一是對非遺的科學分類。目前看,國家、各省市自治區,以及地方政府基于本地實際和項目要求劃定了一批非遺項目,這些項目從文化屬性與服務屬性上仍需要進一步界定;二是非遺文化屬性及其特點,也就是非遺的表達形式和內涵價值,作為文化形態之一的非遺如何體現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以及社會規范和體制機制;三是非遺的服務屬性,即是基本公共服務還是非基本公共服務?若把這些問題搞清楚了,非遺發展政策如何實施、市場機制如何發揮、非遺市場化的實現方式及其保護利用政策才會大致有一個清晰脈絡。通常人們討論非遺保護主要還是從政府與市場的關系,即非政府財政支持,就是市場化,對于市場化的具體方式,尤其是非遺的具體類型和公共服務性質缺乏必要的理論支持,這是我想闡釋的問題。
改革開放以來,尤其是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各地在非遺保護、傳承和利用方面做了大量工作,非遺事業發展和產業發展在積極推進。
文化需要娛樂化,也需要教化。最優秀的表層文化應當是寓教于樂,把人類美好的行為準則融入倫常日用,滲入表象世界,以塑造良好的公民素質。僅僅把文化嵌入產業是不夠的,要使它們能夠“以文載道”。文化產業應具有精神追求,如果缺乏文化精神和價值,這樣來倡導的文化所造成的社會是一個原子化的社會,不是一個社會有機體。在推進文化產業的時候千萬不能忘記文化價值和文化精神,把對文化精神和文化價值的塑造擺在首要位置,且始終記住:文化價值是文化的核心和基礎。
在推進非遺產品和服務產業化過程中必須處理好兩個關系:一是“三觀”與產業化的關系;二是基本非遺服務與非基本非遺服務的關系。要在作品設計中充分考慮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植入其中,并通過完美的藝術形式表現出來。此外,要考慮到非遺的公共價值和教育作用,以政府承辦、購買公共服務等方式把非遺的歷史等內容展示給廣大人民群眾,充分發揮非遺寓教于樂的作用。
根據人類文化發展的歷史規律,文化是在一定歷史條件下人民的生活方式,隨著人口流動、交流交往,不同文化之間會融合創新,在交流中融合,在融合中發展。既然文化是人們的生活方式,那么就應當給予現代化進程的人們,選擇生活方式的權利。這里出現了一個人們關注的關于非遺保護的問題:對于那些在民間口頭流傳、口頭記載的文化等非物質文化遺產,尤其是一些逐步融入城市的人口較少民族的文化,需要以保護為主,搶救第一,通過博物館收藏、圖片、紀錄片、書籍、研究報告等方式,在保護的基礎上傳承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