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南角樓】東南角樓,始建于明正統四年,據《英宗實錄》記載:“四年四月丙午,修造京師門樓、城壕、橋閘完……城四隅立角樓。”明清兩代多次修繕,是明代北京城唯一保存至今的角樓。東南角樓位于東城墻和南城墻結合處的突出城墻外緣的方形臺座上,遠遠看去非常壯觀。這張老照片中角樓屋脊有破壞的痕跡,這是八國聯軍炮轟所致。
【金剛寶座塔】金剛寶座塔,又名五塔寺、真覺寺。此塔始建于永樂初年,當時印度高僧班迪來華,向朱棣獻金佛像五尊和金剛寶座規式,朱棣封他為國師,并為他建了此寺。(這是一組反映百年前北京十大古建筑的老照片,有的早已被拆除,這些古建筑越看越有韻味)
【天壇祈年殿】祈年殿位于天壇北部,這是一座鎏金寶頂、藍瓦紅柱、金碧輝煌的彩繪三層重檐圓形大殿,規格極高,它采用的是上殿下屋的構造形式,其為磚木結構,殿高38米,直徑32米,三層重檐向上逐層收縮作傘狀。封建社會是農業社會,皇帝對耕種很是重視,祈年殿就是明清皇帝孟春祈谷的地方。
【壯觀的北京古城墻】大家都知道,古城墻曾說北京城的標志之一,元朝時朝廷“收葦以蓑城,每歲收百萬,以葦排編,自下砌上,恐致摧塌”,到了朱棣營建北京城時,他大肆擴建城墻,最終筑成了堅固的城墻。北京古城墻一直沿用到上世紀50年代,之后被逐漸拆光。
【正陽門】正陽門,又稱前門、前門樓子、大前門,它是明清兩朝內城的正南門。正陽門和其他城門不同,這座城門集城樓、箭樓與甕城為一體,其形制非常罕見。正陽門是“四門、三橋、五牌樓”,一圈甕城連接著箭樓、城樓、東西閘樓等四個城門,箭樓前是三座石拱橋組成的“正陽橋”,其南即通向前門大街的“五牌樓”。
【景德街牌樓】北京阜成門內大街路的北面是帝王廟,這里是明清兩朝祭祀歷朝歷代帝王的場所,廟門三間,內有景德門、景德崇圣殿等,大門前對面有一搭影壁、東西各有一木牌樓。由于木牌樓上有“景德街”三字,故得名景德街牌樓。這座牌樓被梁思成評價為,“北京城最為壯美的牌樓!”在梁思成的多次奔走下,這座牌樓拆除的部件收藏于首都博物館的大廳里。
【香山琉璃萬壽塔】琉璃萬壽塔,俗稱“琉璃塔”,它位于香山靜宜園昭廟最西端,是一座七層八角密檐的“亭塔復合體”建筑。昭廟于清乾隆四十二年(1777年)至四十五年(1780年)修建,琉璃萬壽塔也在這期間建成,遠遠看去非常壯觀。
【永定門】永定門始建于明嘉靖三十二年(1553年),寓“永遠安定”之意,它是明清北京城外城城墻的正門,也是最大的一座城門。整座城樓形制一如內城,重檐歇山三滴水樓閣式建筑,灰筒瓦綠琉璃瓦剪邊頂,面闊五間,通寬24米;進深三間,通進深10.5米;樓連臺通高26米。永定門于1957年被拆除殆盡。
【大清門】大清門,明稱大明門,它位于北京中軸線上,是天安門的外門,也是皇城的正南門,規格極高,享有國門的地位。大清門是一座單檐歇山頂的磚石結構建筑,很像明十三陵、清東陵里的大紅門。據《大清會典》記載:“大清門,三闕上為飛檐崇脊,門前地正方,繞以石欄,左右獅各一,下馬石碑各一。”1954年,在蘇聯專家的建議下,大清門被拆除。
【東西牌樓】牌樓是北京一種標志性建筑,多豎立在比較講究或重要的建筑群的大門之前,與大門圍合成門前的地域。明清時期在東、西長安街,在東城、西城中心十字路口上都建有木牌樓,以作重要街區的標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