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書院作為中國封建社會特有的一種教育組織和學術研究機構,一般為著名學者私人創建或主持的高等學府。書院最早出現在唐朝,盛行于宋初。中國古代“四大書院”有應天書院、岳麓書院、白鹿洞書院、嵩陽書院。海南的書院興起于什么時代?又有哪些書院呢?今天,小編帶你一起探索海南古代書院。
“書院”之名始于唐代。正如袁枚在他的《隨園隨筆》中提到:“書院之名起于唐玄宗時,麗正書院、集賢書院皆建于朝省,為修書之地,非士子肄業之所也。”建于朝省的這些修書、藏書之所是為皇帝服務的設施,是皇宮的組成部分,而非民間聚徒講習之地。北宋時期,由于政府對官學的重視,積極倡辦府學、縣學,海南文風大興。蘇東坡南來駐足,實現了“滄海何曾斷地脈,白袍端合破天荒”的創舉,其流風遺韻在海南島的北部和西部匯聚成后來的東坡書院。
明清時期在東坡書院的基礎上,海南書院興起,共建有書院60余所,云集的名儒、學者,其教學和學術研究相結合的特殊的教育方式,以及優雅的書院建筑與書院文化,在古代海南文化教育史上寫下了濃墨重彩的篇章,對古代海南的社會生活產生了深刻影響。
對古代海南書院做過系統研究的我省兩名學人胡素萍和章佩嵐女士,在其合著《海南古代書院》一書中對海南書院的源流和影響有過清晰的闡述。日前,她們在接受海南日報記者采訪時說,明清兩代,海南書院在宋元已有的基礎上進一步發展起來,數量和規模俱增,成為海南古代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對當時和后世都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其中,東坡書院、尚友書院、蔚文書院、瓊臺書院、溪北書院堪稱海南古代書院的代表。
東坡書院:海南書院的肇始
海南之有真正的書院,應始于蘇軾謫居昌化時。蘇軾貶謫瓊州后,曾在瓊州郡治(府城)寄宿十來天,相傳他曾指鑿二泉。到達瓊州郡后,他發現當地居民多飲用渾濁的河水。一次,他在郡城北發現地底有泉水,于是指導鄉民“依地開鑿,必得雙泉”,鄉民果真挖出兩眼泉水。蘇軾分別給它們取名“洗心泉”“浮粟泉”。挖出雙泉后,鄉民們絡繹不絕前來取水,蘇軾也時常在泉邊讀書。蘇軾去儋州后,瓊州郡守先后在雙泉上建起“臨清亭”“濯纓亭”“洄酌亭”。蘇軾北歸后,第二年仙逝于常州,瓊州士人聞訊,即在雙泉旁他讀書的地方建起一座東坡書院,院中立東坡石像以為紀念,也稱東坡祠。
海南儋州中和鎮也有一所以“東坡”命名的書院,儋州東坡書院由載酒堂擴建而成。蘇軾貶居儋州時,昌化軍使張中常與之對弈賦詩,還結識了當地名賢黎子云、黎子明兄弟,彼此時相過往,飲酒論文。黎氏兄弟住在城東南,院子前臨一大池,水竹清幽。為了聚會方便,張中和黎氏兄弟湊錢修整黎子云的舊茅屋,蘇軾取《漢書·楊雄傳》中“載酒肴,從游學”的典故,取名為“載酒堂”。
“載酒堂”取自《漢書·楊雄傳》中“載酒肴,從游學”的典故。儋州載酒堂何時改為書院,史籍和地方志無確切記載。從元天歷二年(1329年)徐智《載酒堂記》看,所載“坡院”即為載酒堂。元泰定三年重建時,委任山長陳乾輔“實任其責”,并置買田畝若干,“屬之坡院”,供祭祀修葺之用。可知,元代儋州東坡書院的建制已經存在,并初具規模。從那時起,載酒堂所在的東坡書院就成為海南書院的標志性建筑。
蔚文溪北書院存,文昌之名今乃不虛
位于文昌境內的蔚文書院和溪北書院,分別建成于明代和宣統年間。明清兩代,文昌因蔚文書院和溪北書院的存在,成為海南文教的中心。
蔚文書院建立以后,歷經400余年歷史,是海南古代著名的書院之一。明萬歷年間文昌林有鶚在《玉陽書院紀略》中高度評價蔚文書院在海南文化和教育發展史上的地位,“文昌之名今乃不虛,夫邑以文名耳”。
蔚文書院原名玉陽書院。文昌城外西北玉陽山三峰連綿,中間一座巍然挺立,兩翼山峰拱抱,形若張翅騰飛的鳥翼,蜿蜒盤旋十余里,至鎮恬山而止。書院原址坐落于鎮恬山麓,因玉陽山而得名。書院環境幽閑深菁,四山環翠,古雅靜謐,不愧為讀書勝地。與海南其他書院相比,蔚文書院有三個特點:一是書院歷史延續不斷,經歷明清兩代風風雨雨,是書院中的佼佼者;二是師資力量強,王弘誨、許子偉等海南名師曾在此講學;三是建制完備,具有中原地區書院的共同特征,在海南書院中一枝獨秀,對儒學、理學在海南的傳播發揮了重要作用。
溪北書院是海南清末著名書院之一,現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書院建成之后至宣統三年間,不少學者曾在此講學,一時人文興旺,人才輩出。辛亥革命后書院一直為教書育人的場所,現為文北中學所用。1893年(清光緒十九年),溪北書院由本鎮出身的清末著名書法家、詩人潘存發起,在廣東總督張之洞等人的支持下籌資建造而成。
尚友書院:名賢創辦書院的典范
尚友書院是明代海南最著名的書院之一。萬歷二十一年(1593年),鄉宦王弘誨為栽培后學,在定安縣學左側原縣學射圃地創建書院。王弘誨為明代中后期海南名賢,曾任南京禮部尚書,其詩文卓爾不群,自成一品,人稱有蘇軾風,被譽為“一代文章山斗”,與丘濬、海瑞齊名。尚友書院與王弘誨相映生輝,留下一段名賢創辦書院的佳話。
明代海南書院的創建以嘉靖年間為最盛,萬歷年間次之。由地方官員創建的書院所占比重較大,私立書院主要由士人和名賢倡建。在私立書院中,尚友書院即是其中代表。王弘誨于萬歷十九年(1591年)后乞休會籍,不久即倡建尚友書院。在注重聲名的封建社會,地方上有相當名望的鄉紳名儒倡捐書院,往往能產生巨大的號召力。
由于王弘誨在故里享有崇高聲望,很快得到眾多士人的響應。《天池草》記載了尚友書院初創時的情形:“先生往自南禮歸,即捐金創尚友書院,群郡邑弟子日游其中。每年出龍茶田租市稅,為金二十,充會中費。適有疆事,郡中括市租充軍興,每舉會僅稱補葺。至是增入田租以足前額,經理周悉,制為畫一之規,可世世保守,令勿失。而一時守令,監司諸君子相與從事而樂觀其成。”尚友書院的創建成為一代名賢王弘誨一生最大的事功。
瓊臺書院:清代瓊州唯一府立書院
“享譽中外的瓊臺書院大約建于清朝康熙四十九年(1709年),是一所典型的官辦書院,雖然不是海南歷史最悠久的書院,卻是清代瓊州惟一的府立書院,是瓊州府規制完備、人才甚眾、有重大影響的書院,也是清代至民國時期海南教育和發展歷史的縮影。”章佩嵐女士說。
瓊臺書院位于海南省瓊山府城鎮丁字街。清康熙四十四年(1705年),欽命廣東分巡雷瓊兵備道焦映漢抵瓊赴任,倡議捐資修建這所瓊臺書院。
瓊臺書院初建時,規模較小,院舍坐南向北,院前面設課廳,中間是講堂,院后還筑有一座奎星亭。課廳和講廳兩翼修建了長廊,每邊各有五楹。瓊臺書院的名字刻在院門外豎立的石坊上。乾隆十七年(1752年),皇太后萬壽恩科,瓊臺書院有四名生員考中舉人。適逢新任道臺德明抵瓊,聞訊大喜,便親臨書院督察和考課,覺得“奎星亭卑小湫隘,非所以煥文明而騰士氣”,遂籌資擴建。這次擴建,拆除奎星亭,修建奎星樓,并在樓房兩旁增建廊廡各三間。乾隆十八年(1753年)工程完成時,恰值鄉試放榜,瓊臺書院又有四名生員中試舉人。在雙喜臨門、萬眾歡騰之際,德明欣然撰寫《建瓊臺書院奎星樓碑》一文,紀事立碑,鼓舞后人,此碑至今仍立在奎星樓前。
瓊臺書院生徒的招收起初為瓊州府十三縣派送,后改為招考。招生考試十分嚴格,封閉試卷,公開張榜。招收的生徒最少時20多人,最多時達80多人,生徒全年學習10個月,先后參加鄉試、會試、殿試。清朝建立至康熙年間,瓊州只出了一名進士。瓊臺書院創建后,文風逐漸興盛。雍正年間,瓊州進士及第四人,乾隆期間造就進士十一人。自書院創立起,金榜題名者,計探花一名,進士十多人,舉人一百多人,教化生徒萬余人,成績顯著,功不可沒。到了民國時期,那里更是人才輩出,影響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