暢音閣,為清宮內廷演戲樓,全稱故宮寧壽宮暢音閣大戲樓,位于故宮博物院內養性殿東側,寧壽宮后區東路南端,座南面北,建筑宏麗。始建于乾隆三十七年(公元1772年),歷時四年于乾隆四十一年(公元1776年)建成,后經多次維修。
現存建筑為嘉慶年間改建后的規制。暢音閣為紫禁城中最大的一座戲臺,與京西頤和園內的德和園大戲樓(為仿暢音閣規制建造)、承德避暑山莊的清音閣大戲樓并稱清代三大戲樓。
暢音閣三重檐,臺基高1.2米,通高20.71m,總面積685.94平方米,卷棚歇山式頂,覆綠琉璃瓦黃琉璃瓦剪邊,一、二層檐覆黃琉璃瓦。閣面闊三間,進深三間,與南邊五開間扮戲樓相接,平面呈凸字形。上層檐下懸“暢音閣”匾,中層檐下懸“導和怡泰”匾,下層檐下懸“壺天宣豫”匾。內有上中下三層戲臺,上層稱“福臺”,中層稱“祿臺”,下層稱“壽臺”。
其中,壽臺面積210㎡,臺內不設立柱,采用抹角梁。臺面后部設有4座樓梯,接平臺,上樓梯可抵達祿臺。壽臺北、東、西三面明間的兩柱上方裝飾鬼臉卷草紋木雕彩繪匾,惟正(北)面掛聯:“動靜葉清音,知水仁山隨所會;春秋富佳日,鳳歌鸞舞適其機。”取自左思《招隱詩》:“何必絲與竹,山水有清音”,另外,陶淵明《移居》中也有“春秋多佳日,登高賦新詩”。臺面中部下方設地井,地井內安裝有絞盤,平時用木版蓋著,蓋板可開合,可以根據戲劇的內容,把布景和人物從地下托出臺面,造成從地下或水中鉆出來的戲劇效果,例如表演“地涌金蓮”一場戲,就是從臺底下慢慢鉆出四朵大蓮花來,一朵蓮花上坐著一尊菩薩。臺下地面四角各有窨井一眼,南邊中間有一眼水井,可為戲中表演噴水提供水源。
祿臺、福臺則均將前沿(北側)做為臺面,使觀戲者抬頭便可看到。三層臺設天井上下貫通,祿臺、福臺井口安設轆轤,下邊直對壽臺地井,根據劇情需要,天井、地井可升降演員、道具等,例如上演仙女、神仙下凡的戲目時,用轆轤把幕景和演員從上面送下來,造成從天而降的戲劇效果。使用三層臺的劇目不多,絕大多數只在壽臺上表演,福臺和祿臺則只在一些神怪戲中才用。
臺對面的閱是樓分為上下兩層,是皇帝和后妃看戲的地方。東西北三面都用兩層圈樓圍繞,宮女和大臣可以在兩側樓的廊下看戲。樓后則是慶壽堂。
在中國古代,看戲是皇宮中的主要娛樂。每逢各種節日,如元旦、立春、上元、端午、七夕、中秋、重陽、冬至、除夕以及皇帝登極、帝后的生日等重大慶典,都要在宮中看戲。而規模宏大的暢音閣,則專為重大節慶演戲時所用,在此演出的戲曲大多是歌舞升平的吉祥神仙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