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閩西南鄉村,土樓猶如天上掉下來的飛碟,神秘奇特,又如地上冒出的蘑菇,數不勝數。振成樓、承啟樓、二宜樓、繩武樓等等,都是著名的單體土樓,由幾座、十幾座土樓組成的土樓群,如永定南溪土樓群、初溪土樓群、南靖河坑土樓群、下板土樓群等等,更是氣勢恢宏,令游人嘆為觀止。在這里,最壯麗、最美妙、最神奇、最具特色、最聞名遐額、最震撼人心的莫過于南靖田螺坑土樓群了。
位于南靖縣書洋鎮的田螺坑是黃姓客家人的小聚落,坐落在海拔787.8米的湖崠山半坡上。黃氏祖上從永定遷到此地開基至今已有24代。據2000年的統計,全村土樓內居住105戶556人。在山坡東西長145米、南北寬95米的臺地上,結合地形建造了一座方樓和環繞四周的三座圓樓及一座橢圓樓。五座土樓神奇地組合在一起,構成了奇特的聚落景觀。
田螺坑土樓群主要由一座方樓、三座圓樓、一座橢圓樓組成,分別是步云樓、振昌樓、瑞云樓、和昌樓、文昌樓,方樓步云樓居中其余4座環繞周圍,依山勢錯落布局,被人們戲稱為“四菜一湯”。田螺坑土樓群按“金木水火土”五行相生次序建造,因其獨具特色的建筑形體組合,被中國古建筑保護專家組組長羅哲文稱為“世界建筑奇葩”,田螺坑土樓群建筑組合是福建客家土樓群的典范。
田螺坑土樓依山而建,高低錯落,在群山環抱之中居高俯瞰,像一朵盛開的梅花點綴大地,位于“梅花”花心位置的方形樓是步云樓,步云樓右上方的一座圓樓為和昌樓,左上方是振昌樓,右下方為瑞云樓,左下方為文昌樓。這四座圓樓的建造者以順地勢增減一層屋柱高度的方法,成功地在第二層取得了平面,方便了居住。田螺坑土樓群左下方是一座黃氏祖祠"江夏堂",坐東向西。田螺坑土樓群最低的土樓和最高的土樓,落差近20米,每座土樓前后高低都不一樣。
田螺坑土樓群的這5座土樓都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福建土樓的名冊中。
步云樓
田螺坑土樓群的第一座土樓叫步云樓,位于“梅花”花心位置的方形樓,始建于1796年,占地1050平方米,建筑面積1393平方米,高三層,每層26個房間,為土木結構的通廊式方樓。取名步云,寓意子孫后代讀書中舉,仕途步步高升青云直上。
和昌樓
和昌樓其實是田螺坑最早建的土樓,建于1354年,當時是座方形土樓,在20世紀30年代毀于戰火,1953年黃氏族人在原址上改建為圓樓,占地1268平方米,建筑面積1658平方米,高3層(12.3米),每層22間,為土木結構的通廊式圓樓。
瑞云樓
瑞云樓位于步云樓東南側,由黃氏族人于1936年合資共同建造,占地1063平方米,建筑面積1176平方米,高3層(11.2米),為土木結構通廊式圓樓。
振昌樓
振昌樓位于步云樓西側,由黃氏族人于1930年合資共同建造,占地976平方米,建筑面積1232平方米,高3層,每層26間,內堂與門不在同一直線上,反映著一種“富不露白”的風水文化,為土木結構通廊式圓樓。
文昌樓
文昌樓位于步云樓西南側,由黃氏族人于1966年合資共同建造,占地1288平方米,建筑面積2210平方米,高3層,每層32間,為內通廊式土木結構的橢圓形土樓。這座土樓的三樓位置有半圈的陽臺伸出來,很像是穿著芭蕾裙,甚是別致。
南靖田螺坑土樓群,外觀上很別致,五座土樓扎堆在一起,引起強烈的視覺沖擊,可謂是“上看一朵花,下看布達拉”。因為從上面看起來,就像一個花朵一樣,而從下方觀看,又像是重重疊疊的城堡般。著名古建筑專家羅哲文先生曾賦詩一首盛贊田螺坑土樓群:
田螺坑畔土樓家,霧散云開映彩霞。
俯視宛如花一朵,旁看神似布達拉。
或云宇外飛來碟,亦說魯班斧發花。
似此樓型世罕有,環球建苑出奇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