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提到敦煌的鳴沙山月牙泉,大家都會想起一首歌的旋律:“就在天的那邊很遠很遠有美麗的月牙泉。它是天的鏡子、沙漠的眼、星星沐浴的樂園。”
其實,這里也流傳著讓人耳熟能詳的月牙泉的傳說故事,增添了神秘的氣息,給人們留下了無盡的想象空間,令人神往。
月牙泉傳說一:愛情篇
鳴山王子和月泉仙子本是敦煌一對兩小無猜的伙伴。長大后,鳴山成了莫高窟的畫工,月泉在敦煌藝坊表演歌舞。月泉才藝雙全,竟被當地權貴強搶至府衙中。鳴山冒死救出月泉,向城南躲避,權貴苦苦相逼。后二人幸得敦煌雷音寺高僧點化搭救,克服磨難,有情人終成眷屬,相依相偎,長相廝守。后化為鳴沙山月牙泉,沙泉相伴,形成一處風景。
月牙泉傳說二:神話篇
很久以前敦煌一帶是一望無際的戈壁灘,既沒有鳴沙山,也沒有月牙泉。有一年敦煌遇到百年不遇的大旱,樹木莊稼都干枯而死,百姓也因干渴難耐而悲聲哭泣。有一位美麗善良的白云仙子路經此地,聽到哭聲心如刀割,同情地掉下眼淚。淚珠落地之處化為一洼清泉,使百姓們得到了救命水。為感恩戴德百姓們修建了一座廟宇供奉白云仙子。誰知此舉惹怒了神沙觀里的神沙大仙,他抓起一把黃沙填埋了清泉,想趕走奪去他香火的白云仙子。白云仙子自知道行淺,斗不過神沙大仙,就到天上找嫦娥借月亮與神沙大仙斗法。這天正好是初五,白云仙子把借來的月亮放入沙山中間,頓時月亮化做一彎清泉。神沙大仙聞之又去用沙填月牙泉,結果激怒了嫦娥,她輕輕將衣袖一拂,頓時沙山間大風四起,把填泉的流沙全都吹回了山頂。氣得神沙大仙吼聲如雷,沙山因此而鳴響。
這些傳說故事是否有據可考?我們也無法深究,但是鳴沙山和月牙泉確實如傳說中所說那樣,相依相偎了上千年,演繹了沙不掩泉,共生共存的浪漫愛情。它們是大漠中的一對不離不棄的情侶,一彎清泉,漣漪縈回,碧如翡翠。泉在流沙中,干旱不枯竭,風吹沙不落,蔚為奇觀。月牙形的清泉,泉水碧綠,如翡翠般鑲嵌在金子似的沙丘上。泉邊蘆葦茂密,微風起伏,碧波蕩漾,水映沙山,蔚為奇觀。
除了奇景外,其中最為稱道的當屬月牙泉三寶了:五色沙、七星草和鐵背魚。鳴沙月泉,執子于旁,手捧五色沙,觀星草含芒,鐵魚鼓浪,想來也是不錯的選擇。那么,小編就好好科普一下月牙泉三寶啦。
月牙泉三寶——五色沙
鳴沙山的底部為礫石結構,礫石之上由紅、黃、綠、黑、白五色細沙堆積而成,這就是我們所說的五色沙。五色沙”晶瑩閃亮,五彩繽紛,是鳴沙山上的“月牙泉三寶”之一。五色沙在陽光直射下晶瑩發亮,與沙丘變幻出無窮無盡的色彩。在敦煌特有的氣候和日照條件下,五色沙所蘊含的治病防病功效被更多人了解,置身沙中,可以逐漸的將身體寒濕祛除,養神解乏。五色沙療傳承早,風濕骨病寒氣消,非遺已是國家寶,說的就是五色沙療敦煌傳統養生文化。它在敦煌已經存在了上千年的歷史,幾乎是敦煌人三伏天必做的養生項目。為此,沙療被收入第四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月牙泉三寶——鐵背魚
月牙泉特有的水質里生長有一種稀有魚種,據說就是傳說中的鐵背魚,它背如鐵、肚如雪,生長期緩慢、壽命長、它與泉同生與水同在,有泉就有了鐵背魚。根據老輩人的說法:敦煌特有的狗魚也許就是鐵背魚。
月牙泉三寶——七星草
月牙泉南岸大片的羅布麻就是傳說中的七星草,每年6,7,8月小花盛開,猶如夜幕中的點點繁星。它是泉邊獨特而唯一的保健中草藥,對高血壓、高血脂有較好的療效。傳說鐵背魚和七星草一起吃可治疑難雜癥,也可以延年益壽,長生不老!因此,月牙泉在唐代又被稱為“藥泉”。關于七星草還有一個傳說。當年唐三藏去西天取經,途徑敦煌的茫茫千里戈壁灘,沒有水沒有食物,白龍馬奄奄一息,唐僧在歷經艱難跋涉之后,也即將倒下。此時正被大慈大悲的觀世音菩薩看在眼里。觀世音菩薩從紫金瓶里滴下一滴金水,瞬間在茫茫沙漠里出現一汪月牙似的清泉,而且泉里還有一種叫“七星草”的仙藥,可以治百病,后此泉得名“月牙泉”。接著唐僧獲救了,白龍馬也救活了。于是他們便繼續向西天前進完成取經大業。
自古沙漠清泉難以共存。但是月牙泉就像一彎新月落在黃沙之中,像絕世佳人的眼睛清澈、美麗;又像窈窕淑女的嘴唇神秘、溫柔。鳴沙山下的月牙泉,黃沙吹不進、湖水不干枯的景象,讓古代人嘖嘖稱奇了千百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