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陽新登素有“千年古鎮、羅隱故里”之稱,其文化底蘊深厚,現存有古城墻、古城河、聯魁塔、古牌坊、羅隱碑林、圣園碑林、湘溪廊橋等珍貴歷史文化遺產。
新登古城為杭州市市級文保單位,是目前浙江省內保存最完整的古城墻之一。
日前,為配合新登古城有機更新項目,受市園文局委托,經國家文物局批準,杭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對古城更新一期工程范圍內相關區域進行系統的考古勘探和發掘,并在城門發掘、城墻城河解剖和揭示古城建造歷史的不同時期遺跡發掘等方面取得重要階段性成果。
△南門唐、宋、明清三個時期遺跡位置和關系圖
進一步證實新登古城
依山而建、單邊城墻的獨特建造方式
“本次城門的發掘主要涉及南、西兩城門,其中南城門保存相對完整,發現明清時期南城門的門洞、城門外道路、馬道等遺跡。”杭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考古二室副主任李坤說。
△南門遺跡(南-北)
據悉,南城門門洞寬2.8米、縱深8.2米,殘高0.65—1.76米,門洞兩側以長條石砌筑,沿地勢從外至內逐漸增高,門洞內道路以條石呈臺階狀砌筑;馬道遺跡位于城門東西兩側,距城墻外側約1.5米,發現相互疊壓的兩層馬道遺跡,均以鵝卵石鋪砌;城門外道路遺跡位于城門與城河之間,也發現上下相互疊壓的兩層路面,均以鵝卵石鋪砌,上層路面殘長34米,寬2.4—2.6米,中部以兩列較大鵝卵石橫向鋪砌,將路面分為三幅,路面兩側有作為護坡的石板,呈斜坡狀,下層路面主要位于南側部分,位于上層路面之下約0.25米,方向略有偏差。
考古人員對北門東側缺口處進行局部解剖,發現城墻由外到內由三部分組成——最外側為條石包邊層,中間為土石混砌層,內側為生土和夯土層,進一步證實了新登古城依山而建、單邊城墻的獨特建造方式。通過對城河的局部解剖,發現城河一側的駁岸和兩排用以加固駁岸的木樁遺跡,木樁排列密集,直徑6—10厘米不等,兩排木樁的間距為4.5米。
△城門外道路遺跡(南-北)
“一般城墻都建在平地上,新登古城則是按照地形來做城墻,而且城里和城墻一樣高,怎么理解呢?就是它用城墻把一些山地包圍起來,然后中間平整了一下。這種建造方法非常獨特少見,與‘梅城’很不一樣。”李坤說。
本次考古發現印證了文獻中對古城的記載
反映了新登古城的歷史真實性
據《咸淳臨安志》記載,唐大順二年,杜棱因山建城,周二千五百七十一步;清道光三年《浙江新城縣志》記載,宋天禧五年重修,明嘉靖三十四年因倭寇重建,并將城墻范圍縮小。
△城墻結構
本次考古人員于南城門內側發現有磚鋪路面遺跡,路面用磚橫向錯縫側砌而成,中間以磚順向側砌分隔。殘長2米、殘寬2.4米,磚規格長30厘米、寬8厘米、厚5厘米,初步判定年代為宋代;于南門門洞下發現被明清城門所疊壓的磚砌建筑遺跡,磚規格為長34厘米、寬16厘米、厚6厘米,年代為唐末時期。
△城內宋代道路遺跡
“此次勘探和發掘揭示了古城南門和西門的結構和面貌,基本明確了城墻城河的建造工藝,為古城的復建和展示提供了科學的依據。”李坤說,本次考古發現的唐、宋和明三個歷史時期的建筑遺跡也客觀揭示了古城的建造興衰史,印證了文獻中對古城的記載,反映了新登古城的歷史真實性。
△馬道遺跡
“下一步,我們將結合古城二期工程對剩余三個城門考古發掘,在條件具備情況下對古城內主要道路遺跡、縣衙和縣學等主要遺跡進行發掘,以揭示新登古城的橫向平面布局情況。同時在縱向歷史沿革方面,繼續尋找唐代古城的位置和范圍,以及不同時期的古城的主要建筑遺跡情況,豐富新登古城的歷史文化內涵。”李坤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