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當今這個浮躁的建筑市場中,多數人往往注重的是建筑的外表,而很少有人能夠真正地去關注建筑的“靈魂”。而好的建筑也正是因為它那“純潔”的“靈魂”而“光彩照人”。在北京市建筑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1A4工作室室主任劉方磊看來,建筑這一純潔的“靈魂”來自于建筑及建筑師本身的文化素養。而在實際工作中,他也正是朝著這個方向努力著、追求著。
國內建筑師要相信自己
暢言網:
請問您在北京院工作多久了?
劉方磊:
我1994年從天津大學建筑系畢業后在一個設計院工作了一段時間,2000年來到北京院工作,轉眼間已經十多年了。
暢言網:
現在很多設計院都在和國外設計師事務所配合,請問您對此的看法是什么?
劉方磊:
現在國內設計院和國外事務所配合的案例很多。某些方面的確有“外來的和尚好念經。”的傾向。一些甲方,比較崇尚“洋設計”。
但目前來講,由于全球信息一體化,國外事務所的優勢已經沒那么強了。其實國內與國外的距離更多是在施工工藝方面,就比如鋁板、鈦鋅板的拉絲工藝在國內無法做得好。我們就是在工藝程度和群體理念方面無法與國外相比,而在審美方面,已在逐漸縮小距離。尤其對中國的文化以及其建筑,是中國人自己的母文化以及母文化的載體!如果需要找尋自身的建筑文化,還需要中國人自己尋找答案。
而產品工藝是實實在在的,需要機器生產,我們的一些新型工藝就因為機器質量無法與國外相比,所以感覺與他們存在很大差距,而在創意上方面其實大家各有千秋!
尊重歷史、尊重文化
暢言網:
暢言網近期發表了您的設計作品——北京香港馬會會所,受到了網友們的廣泛關注,這個項目在外面看上去與當地環境融合得非常好。請您講講當初從接到這個項目到產生創意直至項目最后實施的整個過程。
劉方磊:
香港馬會會所這個項目處于北京傳統風貌的地塊上,而且是在拆除舊建筑的基礎上建設新建筑,所以規劃管理部門提出要保存原有風貌、要尊重原有的建筑風格,符合整個地區的發展方向。
實際上中國建筑是獨立的一條軌跡,與世界其他國家的建筑不同,然后我們逐步影響了整個的東方世界,也就是說日本、韓國、東南亞地區的建筑都是在中國文化的基礎上衍生出來的。工業文明之后,西方從十六世紀到十七世紀發揚了機器美學,通過各種方式變成了一種一元化文化,等于把世界變成了一個所謂國際都市的感覺,絕大多數城市都在建造這種大玻璃和金屬性的建筑,但隨后大家逐漸發現了一個問題,全世界都一個模樣了。其實大家也渴望人文色彩,中國人其實更喜歡住坡屋頂、四合院式的建筑,因為五千年傳承下來后,我們從血液里流淌對這種建筑的親和力,在這種空間里我們會感覺很安定,就像回到母親懷抱一樣,就會找到家的感覺,而且在那些簡單的、冷冰冰的“盒子”里面是找不到那種感覺的。所以中式建筑的這種空間跟中國人能夠契合起來,人在這樣的建筑中才能感到舒服,就跟西方人走進他們的教堂一樣,馬上就會找到精神的家園。
其實香港馬會會所這種中式項目對于我們設計師而言也是一種方向,當時我們在接到這個項目時首先考慮的就是如何在保證功能的情況下與中式建筑相結合。從辛亥革命之后中國建筑師就在做這件事情,一直到上世紀九十年代我們還在做這個事情,包括以前保護古都風貌等方面的事情,而香港馬會會所這個項目就是傳統的宮殿建筑、四合院與會所的結合,并做了一定的創新。
暢言網:
對于建筑師而言,如何做到讓高端項目“華而不奢”,就像香港馬會會所這樣的高端項目,它里面的一些材料、細節設計等方面都是如何把握的?
劉方磊:
實際上這個項目外立面上的一些石材并不是特別高端的材料,怎樣做到華而不奢呢?我覺得建筑設計首先要考慮比例、尺度,然后是項目的形式。在形式的選擇上,我們選用了中國古建中的歇山屋頂形式,屋頂是個連續曲線,比較柔和,有些書院的感覺,而且比較儒雅、沒有那么多的官宦氣,從而也規避了那種太霸氣的感覺。
暢言網:
當初是什么原因讓您接下了這個項目的設計工作?
劉方磊:
當時是開發商主動找到我們院,然后任務被分配到我們設計所。因為我的母校天津大學在古建方面比較強,學生們都學習、研究過中國建筑史,而我個人也是對中國古建情有獨鐘,機緣巧合,這項工作就交給我來完成。
對于中國建筑師而言,中國建筑史是必修課,要把從古代一直延續發展,雖然這段歷史有了中斷,但像伊斯蘭、拉丁美洲、瑪雅等這些建筑文明都有一些中斷。而結局就是像包豪斯這樣做盒子、做簡潔實用的建筑成為國際通行的方式。世界建筑史走到巴洛克時代就是另一個極端了,建筑做得很繁瑣而且不實用,而現代建筑很簡潔實用,很符合節能標準,到最后就全部演變為“盒子”建筑了。藝術總是要適應人的需求,所以現在包括建筑的結構也在改變,空間會做些變化,做些異形空間、做些體驗。比如說鳥巢、央視,空間是異型的,至少會讓人產生新奇感,這就是體驗主義。藝術就是要給人新鮮感或者愉悅感,但這樣的東西也不需要太多,每個城市一兩個足矣。
每個城市都有自己的城市背景、有自己的城市定位,背景可以雜糅。比如巴黎,在城市整體風格的基礎上會有一定時代的跳躍,他們可以有蓬皮杜、可以有拉德芳斯,稍稍有一點跳躍就可以了。北京的城市肌理以元明清為主,城市的大量建設都是在二環以內,然后再跳躍出一些新的東西,并不排斥央視、鳥巢這樣的建筑。但是整個城市的襯底是什么,有靈魂的房子是什么,能體現城市品格的房子是什么,當然肯定不能都是“方盒子”,所以中國的各個城市都有差異性,都有中國的感覺。北京的元明清歷史是真正的鋪墊,再找其實也沒有太多的主流,好多時候并不能給個直接答復,它是一個很細膩的東西,它的對錯非常細膩、非常分明,很難確定究竟是做得現代一些還是仿古一些,這必須放到一定的背景中才能確保。所以基于這些條件,香港馬會會所的開發商富華集團也是找到了一個契合點,將香港人汲取的一些西方文化與北京的東方文化相結合,設計出這樣的中西合璧的作品,它的會員們很可能來自全世界,但首先要帖上中國文化的大標簽,所以在立面上它不應該那么繁瑣。于是我開始研究民族文化宮、友誼賓館這些建筑,它們的古建筑感很強,而且與時代結合得很好。看一些經典的例子,再去找這種比例的感覺,于是我們又對圖紙進行了調試,并不是一步到位就能夠設計出很好的比例。在設計過程中,我就開始慢慢調整,直到達到一個比較舒服的比例為止。然后再把它的模數找出來,我又將石材的模數全部變成1:600的比例,馬會項目的立面全部是600mmx1200mm的模數,做完6米的立面之后,接下來就是工業化建造了。但是我的比例是固定比例,窗戶的尺寸是2.4米x3.6米,中間的玻璃是2.4米x2.4米,兩邊是0.6米x2.4米,也就說模數比例已經實現了工業化。項目的十個小房子用玻璃連接起來,連廊在古代是空的,而我們現在要做成封閉的,而且連廊并沒有跟房子產生沖突,它還是各個單元的集合,連廊不用經過各個院就能到達每個房子。而中國傳統的四合院、府邸必須從大門進來后,再經過一個前院才能到達另一個房子,這樣的話如果遇到雨天就很不方便了,所以現代建筑還是要符合現代人的生活方式。
暢言網:
項目建成后,內裝與主題融合得非常好,請問是否在設計之初,室內設計師就與建筑師做了很好的溝通?
劉方磊:
項目內裝與外裝的結合度能夠達到百分之八十,總體來說內裝還是很成功的,大堂采用的是中國傳統的排梁方式,但是有一個部位不是很好,一個石材的框把玻璃屋頂破壞了,包括會議中心,并沒有達到一種完整性的要求。
這個項目給人的感覺很高端,算是新中式建筑吧。想象一下,如果當成第一次看到項目的感覺,就可以看見一個門樓、兩片墻,遠處影影綽綽有點燈光,但是人會感覺、會想象,想象是很炫的,每個人心中都能想到自己最好的東西,看到的東西也會勾起想象,把它想象成唯美的東西,看景不如聽景,聽景不如想景,最高境界就是想象。而一旦物化了就沒有這種感覺了,只有想象是無限的。其實最初構思草圖的時候不能把東西做得太固化了,應該給自己留些空間,也要給甲方留個空間。
做設計是一件很幸福的事
暢言網:
您這些年取得了很大的成就,獲得了很多獎項,請您將這些年的工作經驗與大家分享一下。
劉方磊:
我覺得做設計是一件很幸福的事,雖然其中的煩惱也有不少,但不管有多少煩惱都替代不了做設計的這個大快樂!從心里熱愛,是原動力吧。
暢言網:
跟個人興趣愛好有關系,像寫寫詩啊,畫畫啊什么的。您當初選擇建筑行業出于哪些原因?是否與喜歡寫詩、繪畫等等的愛好有關?
劉方磊:
我小時候喜歡繪畫,后來覺得設計建筑、改變城市面貌這件事很有意義。有人認為建筑師根本不需要承擔太多的歷史責任,我并不那么認為。大家不能把沒文化當成一種驕傲,那就太怪異了。
我覺得如果所有建筑師都這么想的話,那都太沒有責任感了,即使自己的作品并不能像大師的作品那樣具有劃時代意義,或者可以改變歷史,但我覺得房子承載了一定程度的文化,我要求自己的每一部作品都有可傳遞的文化。
暢言網:
這似乎對歷史性、對綜合性的要求很高。
劉方磊:
是的,我就很喜歡歷史。并不是說喜歡歷史就得做建筑師,但建筑師起碼得對文化尊重。建筑師不必是全才,文化素養深厚也并不一定能設計好建筑。但反過來講,建筑師一定要有文化,建筑師要認為沒文化是可恥的。畢竟建筑師是打造城市文化的人。
建筑師要有一定的境界
暢言網:
現在很多人都比較浮躁,很多設計師都不能執著地按照自己的理想去做,而且也沒有這個機會,您是如何看待這種現象的?
劉方磊:
其實搞創作的人,不論美術、雕塑,要想有所建樹,最關鍵的是要耐得住寂寞,不要一開始將自己想得太高,或者希望一步到位。
對于建筑師而言,每個門廳、樓梯都要腳踏實地得去做。比如國外的建筑大師,剛畢業時根本沒有多少項目可做,之后都是摸爬滾打出來的,并非一生下來就是大師。大多數人都是往返于工地,不斷奔波、不斷受挫折,于是經過多年之后就會過濾掉那些沒有執著追求的人。有些人開始發展勢頭很猛,到最后就沉淪了,因為可能少年得志會讓人翹尾巴,“方仲永”就是一例。對于建筑師而言,應該做到厚積薄發,要堅持自己的理想,其實堅持也是一種非常重要的能力。
心路歷程成就一個藝術的造詣。其實大師們并沒有那么舒服,大家只看到表面,而他們經歷的內心磨難是必須的,否則無法站到頂峰,站得越高承受的苦難越大。通向成功的路,從來都沒有鮮花和掌聲。都是成功以后,才鋪上的鮮花,贏來的掌聲。所以每個人都要找到自己的定位,能承受多大困難就追求多大的目標。先要求自己做一個普通的建筑師,把自己的事情做好,對社會做點貢獻,不輕言放棄,做好平凡,追求不凡。
優秀的作品其實包含著很多因素,隨著時間的變化要經得住歷史考驗,好的房子也沒有絕對的標準,而且隨著時間的變化、社會審美的變化,好建筑的標準也會變化。
建筑承擔更多的一是使用功能,二是空間感受,此外就是文化積淀。每位建筑師都對自己的民族文化比較熱愛,都會傳播一些民族文化的精髓。建筑立在那里是搬不走的,它會影響城市的外部空間,所以最好不要給給建筑師自己、給城市、乃至給社會留下遺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