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日下午,習近平來到潮州市考察。位于潮州古城東門外的廣濟橋始建于南宋年間,橫跨韓江兩岸,風格獨特,集梁橋、浮橋、拱橋于一體,被譽為‘世界上最早的啟閉式橋梁’。習近平沿橋步行,察看橋亭、浮橋,眺望韓江兩岸風貌,了解橋梁歷史文化特色,聽取廣濟橋修復保護情況介紹。習近平強調,廣濟橋歷史上幾經重建和修繕,凝聚了不同時期勞動人民的匠心和智慧,具有重要的歷史、科學、藝術價值,是潮州歷史文化的重要標志。要珍惜和保護好這份寶貴的歷史文化遺產,不能搞過度修繕、過度開發,盡可能保留歷史原貌。要抓好韓江流域綜合治理,讓韓江秀水長清。”
這段文字是習近平總書記在廣東考察時新華社新聞報道中的一段。這座馳名的廣濟橋再次因總書記的到訪而為天下人所知。
因橋而勝
“到潮不到橋,枉費走一遭”。到潮州不到廣濟橋,是重大遺憾。“湘江春曉水迢迢,十八梭船鎖畫橋。激石雪飛梁上冒,驚濤聲徹海門潮。鴉洲漲起翻桃浪,鱷渚煙深濯柳條。一帶長虹三月好,浮槎幾擬到云霄。”清乾隆進士鄭蘭枝在“潮州八景”詩中,描繪潮州廣濟橋絕美風光的動人詩句,至今流傳。
廣濟橋建于800多年前,是南宋時期的潮州名橋。位于潮州東門外,橫跨韓江兩岸,被著名橋梁專家茅以升譽為“世界上最早的啟閉式橋梁”,與河北趙州橋、泉州洛陽橋、北京盧溝橋齊名,并稱中國四大古橋。每一個橋墩距今都有幾百年歷史。從宋代建成第一個橋墩,到形成“十八梭船廿四洲”格局,前后延續300多年。廣濟橋建造匯眾人之智,聚眾人之力,合眾人之財,謀眾人之福。“廣濟百粵之民”,是為“廣濟”橋名由來。
因橋而便
廣濟橋機動可變的橋體,于人方便,于商有利。通過舢板牽引,江面上的浮船遇大型船只通行時,有序讓出江心水道。待大型船只通行后,再重新合龍連為一體,成為一座浮橋。史載:廣濟橋,俗稱湘子橋,宋乾道七年(1171年)太守曾江創建,初為浮橋,由86只巨船聯結而成始名“康濟橋”。淳熙元年(1174年)浮橋被洪水沖垮,太守常煒重修之,并創杰閣于西岸,開始了西岸橋墩的建筑,至紹熙五年(1194年)歷時54年,朱江、王正功、丁允元、孫叔謹等太守相繼增筑,完成了10個橋墩的建造。其中又以淳熙十六年(1189年)太守丁允元建造的規模最大、功績最著而改稱西橋為“丁公橋”。紹熙五年(1194年),太守沈宗禹“皤石東岸”,筑“蓋秀亭”,并稱東橋為“濟川橋”。隨后,太守陳宏規、林驃、林會相繼增筑。至開禧二年(1206年)歷時12年,建成橋墩13座。東西橋建起來后,中間仍以浮舟聯結之,形成了梁橋與浮橋相結合的基本格局。宋末至元代,廣濟橋又有諸多興廢,明宣德十年(1435年),知府王源主持了規模空前的“迭石重修”,竣工后“西岸為十墩九洞,計長四十九丈五尺;東岸為十三墩十二洞,計長八十六丈;中空二十七丈三尺,造舟二十有四為浮橋”,并于橋上“立亭屋百二十六間”,更名為“廣濟橋”。正德八年(1513年),知府譚綸又增一墩,減浮船6只,遂成“十八梭船廿四洲”的獨特風格。清雍正二年(1724年),知府張自謙修廣濟橋,并鑄鉎牛2只,分置西橋第8墩和東橋第12墩,意在“鎮橋御水”。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洪水,東墩鉎牛墜入江中。故有民謠:“潮州湘橋好風流,十八梭船二十四洲,二十四樓臺二十四樣,二只鉎牛一只溜。”
因橋而富
廣濟橋由18只梭船機動相連。不僅可以通行巨型船只,更可通過洪水洪峰。廣濟橋建成,令當地商貿繁榮。橋上橋亭逐漸從24個增加到30個。茶樓酒肆,市鋪林立,有唱戲的、算命的、擔菜的、擔魚擔肉販賣的,還有耍猴子的、憑欄遠眺的……不一而足。“一里長橋一里市”,宛如《清明上河圖》活畫,被刻進潮州木雕《湘子橋圖》。因建橋廣聚智慧、廣集人力,民心相通,民居而安。當地生產火熱、文化繁盛。令潮州成為自古繁華、安逸之地。黃發垂髫偏東一隅,碧海仙山,另有一番世外桃源況味。
廣濟橋溝通東西兩岸,廣濟橋地處韓江中游,是廣東東部往來福建、江西的必經之路,韓江又是粵東交通運輸的動脈,在古代溝通泉州和廣州。廣濟橋一經建成便成為貨物集散和轉運的重要樞紐。商貿頻繁,經濟繁榮,市井文化生活豐富多彩。自古廣濟橋上店鋪林立,熱鬧非凡,有“到了湘橋問湘橋”的佳話。陸地與水因橋相親,帶來水陸文化的溝通連接。
因橋而堅
潮州工匠們克服重重困難,在湍急的韓江水中,修筑廣濟橋,歷經300載風霜雨雪,從東西兩岸以愚公移山的精神,鍥而不舍,向江心頑強推進。歷代潮州人嘔心瀝血、前仆后繼,幾年甚至幾十年增加一個橋墩,以如此智慧、如此心血營建的廣濟橋,也體現了潮州人堅忍不拔的性格。歷史上的廣濟橋也歷盡磨難,或飽受雷轟電擊不倒,或久經浪嚙沙蝕不毀。屢敗屢建,屢建屢成。橋與人都百折不撓、奮發有為。潮州人“逢山開道、遇水架橋”的精神氣貫長虹,為廣濟橋注入靈魂。潮州人的豪情萬丈與廣濟橋的剛柔并濟融為一體,互相見證。廣濟橋成為潮州人的文化圖騰,成為連接古代先賢自強不息精神和后人繼往開來品格的豐碑,成為古老農耕生活和現代科技文明水乳交融的紐帶,更成為現代潮州的文化新地標。
因橋而巧
廣濟橋在中國乃至世界造橋史上,都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梁舟結合的格局,使廣濟橋形成獨特的三大特點:“十八梭船二十四洲”。橋由東、西兩段的24座橋墩和中間的18梭船連接而成,浮橋可開可合,結構奇特。集梁橋、拱橋、浮橋于一體,成為我國橋梁史上的孤例;“二十四樓臺二十四樣”,在橋墩上建筑起形式各異、用途各別的24座樓臺亭閣,重瓴聯閣,濟美聯芳;“一里長橋一里市”,廣濟橋對河道的自由開合,方便當地百姓通行和大型船只、洪峰自由通過。船舶逆韓江而上,直達內陸各地,使廣濟橋乃至潮州成為重要的商貿樞紐,奠定今天潮州商貿格局。
因橋而靈
這座充滿神奇的大,充滿建造的神話傳說,為潮州增添了靈動的趣味。因造橋艱難,在古代生產力落后的情況下,在大江上建造這樣的大橋,難度超乎人們想象。潮州民間流傳著許多“仙佛造橋”的傳說,以助人力一畢其功。據說,“文起八代之衰”的韓愈被貶潮州,常登東山門即今天的筆架山游玩。韓愈深感過江之苦,便請他的侄孫韓湘子和廣濟和尚一起造橋。韓湘子造東面一段橋,請八仙來幫忙。韓湘子親自去鳳凰山取石,把石頭都變成黑豬,一路趕來,但最后一群豬剛趕到鳳南時,給一個孕婦識破,怪叫起來:石頭怎會走路!一句話泄漏了天機,石頭再也趕不動了,因此韓湘子負責的東面那最后幾墩沒有修起來。廣濟和尚造西南一段橋,也請來十八羅漢幫忙。他親自去桑浦山開取石頭,把石頭點化成一群烏羊,一路趕來。但當最后一群烏羊趕到半路時,碰到當地一個惡霸地主,存心想奪取這些羊,便說:“你這和尚哪來的羊呀!分明是我家的。”廣濟和尚被糾纏得不耐煩,便說:“既然是你家的羊,便趕到你田里去吧!”地主把羊一齊趕到他自己的田里去,卻變成一座座烏石山,把地主的良田壓掉了。相傳這就是浮洋烏洋山的由來。因此,最后一批黑豬,烏羊沒有及時趕來,中間一段橋便沒法修攏。怎么辦?天又快亮了。八仙中何仙姑只好將手中的蓮花瓣拋向江心化成18條梭船;廣濟和尚一見,立即拋下禪杖,化成一根大藤,把18只大船拴住,成為浮橋。人們為紀念仙佛合力造橋的功績,便把此橋既稱為“湘子橋”,又叫“廣濟橋”。
因橋而美
廣濟橋上有對聯“三峰橋畔搖空,一塔云邊作筆”。24座橋亭至今懸掛黑底金字匾額,上書“凌霄”“冰壺”“小蓬萊”“青靄”……,展現四時光影變幻,萬般美景疊出盛況。“潮州暮春三月,桃花水汛,韓江水漲,河面增闊,十八梭船的漲落隨潮水浮沉升降與橋東西墩連成一線,恰似長龍臥波活現”的“湘橋春漲”絕美畫卷,令人心馳神往。在廣濟橋上展望韓江江面,但見韓水上游,輕舟點點,隨波飛馳;中游東岸筆峰搖翠,晴波瀲滟;下游鳳凰山桃花盛開,景致迷人,如詩入畫。
因橋思變
隨著歷史的變遷,廣濟橋幾經修筑。1958年對全橋進行加固維修,并拆除18梭船,改建為三孔鋼桁架及兩處高樁承臺式橋梁。1976年又一次進行擴建成現狀。1988年3月,廣濟橋被國務院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03年,潮州市政府對廣濟橋全面修繕,潮州僑鄉僑胞慷慨解囊,令廣濟橋恢復原先風貌。如今,廣濟橋與時俱進,已一躍成為粵東旅游的一大文旅品牌。
韓山依依,韓江脈脈。文韻氤氳,廣濟永存。一脈相承的廣濟橋精神氣度,已融入嶺南文化精髓,滋養博大精深的中華文化。正與世界文明交流互鑒,海納百川,兼容并蓄,深厚積淀,光輝日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