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簡稱川或蜀,北宋咸平四年(1001年),將地處今四川盆地一帶的川峽路分為益州路、梓州路、利州路和夔州路,合稱為“川峽四路”或“四川路”。其間設四川安撫制置使、四川宣撫使等官職,后來簡稱“四川”,四川由此得名。
四川在距今25000年前開始出現人類文明,并在新石器時代晚期形成了以寶墩文化、三星堆遺址、金沙遺址為代表的高度發達的古蜀文明。古蜀文明與華夏文明、良渚文明并稱為中國上古三大文明。
人們常說:“衣食住行”,“住”在人們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民居既是民俗的體現又是經濟的反映,各地民居的形式有很大的差別,四川其民居形式確有許多與其他地區不同之處。
四川省境內河川縱橫,長江在三峽以上稱川江,自宜賓以上又稱金沙江,自西北青藏高原而來,從西至東橫穿盆地南部,雅礱江、岷江、沱江、嘉陵江、渠江、烏江、涪江等十余條支干流,注入長江,水力資源極為豐富,又兼舟揖交通之便。成都平原因有都江堰灌溉之便利,自古號稱“天府之國”,富庶甲于天下。
全川地理特征豐富多樣,平原丘陵、山地高原、草地湖泊等兼而有之,名山大川精彩紛呈,自然景觀中外稱譽。峨眉天下秀,青城天下幽,夔門天下險,劍門天下雄,九寨天下奇,都堪稱世界一流風景大觀,巴山蜀水,地靈人杰,成為四川山地民居多彩襯映的底景和生長的根基。
四川民居作為古代巴蜀建筑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源遠流長,在獨特封閉的自然環境中,其風格極富地方特色,自成體系。但在悠久的歷史演變發展過程中,又與外界各地有著豐富的文化交流,特別是伴隨著歷史上的人口遷徒和王朝興衰更替,反映在民居建筑文化上又表現出與中原及其他地區建筑文化之間相互影響、相互交融的多樣性特征。
川內人口密集,城鎮鄉場眾多,漢族民居的分布從聚落形態角度論可劃分為三種方式,一是縣城以上的城鎮民居,二是區鄉以下的鄉場民居,三是廣大農村民居。前兩類為街坊聚居式,后一類為自由散居式。
四川山地民居,即使是院落天井封閉的外觀,因多數采用穿斗木構架體系、仍表現出輕盈靈巧素雅的風格。屋頂多為出檐較大的懸山式,小青瓦覆蓋,歇山式屋頂使用較少。墻面多為竹編夾泥墻套白,與深棕色的木構架形成強烈而有趣的對比。墻面也有采用木板壁的,素面罩油,十分樸素。屋面桃檐深遠,常出挑—至二個步架,達一米或一米五以上。
出挑方式多用單挑和雙挑,個別甚至達三挑的。有的是出挑加挑斗童柱,有的出挑加撐弓。出挑花樣做法頗多,常常成為外觀別致的形象。山面除了寬大挑檐外,有的還加眉檐以防風雨侵蝕墻面,或添建偏廈,使外觀造型活潑生動。因此,懸山頂、小青瓦、穿斗架、夾泥墻、大出挑等手法是四川民居常見的造型特色。
在川北一帶,由于受陜南民尼影響,民居多以厚實土墻圍合院落,而房屋山面又突出于土墻之上,暴露出木構架和懸山頂,既活躍又穩實,兼具川陜混合風格特征。在場鎮聯排式民居中,街道雙側出大檐廊,形成“廊坊式”或“騎樓式”外觀。
封火墻的使用也是川中民居一大造型特色,常采用三滴水或五滴水的硬山馬頭墻形式,也有少數做成弧形的“貓拱背”式樣。多用空斗子墻,檐部脊瑞起翹尖,十分美觀。在聯列式民居街坊中一段段封火墻形成極富韻律的街景。一般的鄉村民居,三五戶形成院落組合,多不設圍墻,與周圍環境相融,房屋高低前后錯落,不同方向的庭院或天井使環境空間親切而富于變化。
有的民居采用吊腳樓或挑樓、挑廊等手法與地形的利用相結合,其外觀造型更是豐富多彩。山區農宅田地制宜采用版筑土墻或亂石墻,屋頂為稻草頂或茅草頂,顯出樸實粗獷的地方風格;尤其是川西平原一帶的草頂民居,十分考究,平整厚實美觀,與木穿構架相諧調,外觀又別具一格。
四川民居更具地方特色的就是屋脊裝飾,多用小青瓦疊空花脊,或疊脊線腳,尤其中花甚高。常用灰塑嵌貼碎瓷片,稱“瓷片貼”,有寶瓶形、葫蘆形等,不拘一格,主要以青、藍、白等多種顏色組成圖案,十分美觀。除了瓦脊外,也有用空花磚漫花筒子脊的,脊兩端起鰲尖,或稱老鷹頭,起翹平緩柔和,使屋脊呈一舒展瀟灑的曲線,簡練美觀,尤其在屋頂轉角處彼此穿插,十分生動,在房屋天際線上增加了不少活潑的氣氛,富于強烈的造型裝飾效果。
四川民居在長時期的多元融合中逐漸形成風韻獨到、自成一系的統一風格,同時又因各地區復雜多變的自然地理條件和歷史人文背景,表現出意趣各異、多彩多姿的不同變化與創新。如同獨特的四川方言一樣,民居也具有濃郁的潑辣、幽默的“川味”風格,但不同地區又有坦誠、率真、不拘常套的地方性格。正是這種統一中求變化、變化中求創新的現實主義生活態度,使四川民用特色鮮明,異彩紛呈。總的來說,四川民居審美風格主要表現為輕靈、秀雅、素樸、親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