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科學院院長白春禮9日表示,科技合作是推進“一帶一路”建設的重要內容。目前科學院已基本形成了全方位、多層次、重實效的對外科技合作格局,為建設“一帶一路”科技創新共同體打下了堅實基礎。白春禮透露,到2030年,“一帶一路”科技合作網絡體系基本建成,屆時中國科學院在亞太、亞歐、亞非地區協同創新網絡體系處于龍頭和中心樞紐地位。
白春禮介紹,去年中科院召開了“一帶一路”科技創新國際研討會,有將近40個國家和地區的350多名科學家聚集在北京,會上成立了“一帶一路”科技組織聯盟,發布了《北京宣言》。它主要圍繞“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發展,為政府和沿線國家提供雙向的戰略科技咨詢建議。
具體來看,一是建立戰略咨詢長效機制。二是組織“一帶一路”國際合作研究計劃,針對“一帶一路”國家重大共性科技需求和挑戰,牽頭啟動了20多項重大科技合作計劃,比如說泛第三極環境研究、新發突發病研究等。三是促進科技成果的轉移轉化。針對沿線國家、地區的民眾生產生活的需求,來轉化適用的科學技術。四是加強沿線國家科技人才培養。
“我們想通過五年的時間,進一步夯實合作基礎,打造合作基點,形成國際大聯通的科技合作網絡雛形。這個計劃有個中期目標是到2030年‘一帶一路’科技合作網絡體系基本建成,并且在帶動雙邊、多邊及區域科技合作當中發揮骨干網的作用,使中國科學院在亞太、亞歐、亞非地區協同創新網絡體系處于龍頭和中心樞紐地位。而行動計劃的長期目標是,到本世紀中葉,使中國科學院‘一帶一路’科技合作網絡體系成為亞太、亞歐、亞非地區‘科學共同體’和‘創新共同體’建設的重要支柱,扮演不可或缺的重要角色。”白春禮透露。
事實上,為了進一步支撐服務好“一帶一路”的建設,中科院于2016年初啟動了“一帶一路”國際科技合作行動計劃,牽頭打造“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科技創新共同體”。這個行動計劃重點開展戰略咨詢、人才培養以及科技合作和成果轉化等工作。
中科院國際合作局局長曹京華表示,中科院根據形勢發展需要,啟動了“一帶一路”國際合作行動計劃,實施了相應的支持與沿線合作的計劃。總的來講,已經構成了相當的體系。在院里“一帶一路”行動計劃中,還包括了去年11月舉行的“一帶一路”國際科研組織國際研討會。
不過,曹京華也坦言,“中科院因為是國家戰略力量,有三位一體的優勢,我們既是最大的研發體系,同時也是國家戰略思想庫,同時也是非常大型的人才培養體系,所以我們有建制上的優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