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鶴樓屹立在武漢市武昌區蛇山的黃鵠磯上,原名黃鵠樓。在湖北話中,鵠和鶴都發“hè”音,所以后來演變成黃鶴樓。在歷史的演變過程中,黃鶴樓之所以名揚四海,與黃鶴樓的一個近乎神話般美麗的傳說有很大的關系。
武漢市的武昌區位于長江東岸,三國時期稱其為夏口,據說是周瑜訓練水軍的地方。當時吳主孫權建黃鵠樓完全是出于軍事方面的考慮,每天十二時辰都有士兵站在上面觀看江對面劉表水軍的動向。
公元265年,原曹操手下大將司馬懿的后人司馬炎統一了中原大地,華夏又走到了大一統的時代。這時,作為軍事設施之一的黃鶴樓就失去了它存在的價值。于是黃鶴樓幾經周折,便轉到了一個辛姓酒店老板的名下做起酒樓生意。
辛掌柜接手的黃鶴樓,經過幾百年的風吹日曬已略顯破敗老舊,于是辛掌柜花了一大筆銀子對黃鶴樓進行了整體修繕。選了一個良辰吉日,黃鶴樓酒家便在鞭炮聲中開始營業了。剛開始時生意還算過得去,可越到后來生意就略顯慘淡了。
時光一恍,到了東晉時期的某一個秋末冬初的早晨,酒樓的伙計早起,打掃庭院時,發現一個道士打扮的人倒在院中的一個角落里昏了過去,就急忙跑去通知辛掌柜,辛掌柜快步來到庭院中,俯下身來,發現道士仍有鼻息,于是吩咐伙計把道士抬到了床上,并馬上去請郎中。郎中說:“無大礙,只是饑寒所致,好好調養幾天,我再給他留下兩副藥,很快就會好的”。
于是,辛掌柜便將道士留在了自己的酒店里,每日按照郎中分咐的去合理安排道士的飲食。后來得知,此人名叫子安,是一個云游道士。辛掌柜告訴子安說:“你就放心在我的酒店住下來吧,先不要急著走”。這樣,子安便在黃鶴樓酒家住了下來,這一住就是半年有余。子安在黃鶴樓酒家得到了上賓的待遇,當他的身體徹底恢復了之后,又在這里住了幾個月的時間。而辛掌柜對待子安并沒有任何差樣。
酒店的伙計不止一次地向辛掌柜訴說著一些牢騷的話,而辛掌柜說:“咱酒店不差他一個人吃住,他已經和我成了好朋友,他喜歡在這里住多久就住多久好吧,我希望你們一定要好好待他,盡量讓他在這里過得開心一些才是”。聽了辛掌柜的話,伙計們也就不再說什么了。在這期間,子安從沒有對辛掌柜說過一句感謝的話。
有一天,子安對辛掌柜說:“我來到你這已經好長時間了,這期間你對我無微不至的照顧使我很是感動,我明天就要走了,我對你的救命之恩無以為報,我臨走時會在你酒店的廳堂顯眼處畫一只黃鶴,同時我希望你在你家酒店的堂廳中勻出一塊空地,每天到飯時,這只黃鶴會從墻上走下來,為食客們跳舞助興”。辛掌柜聽后微微一笑,點頭答應了,之后辛掌柜又說了一些挽留的話。子安說:“你放心吧,我以后還會再來的”。
第二天清晨,辛掌柜還沒起床,一個小伙計便來到他的床前說:“子安不見了,而且酒店的廳堂的墻上不知是什么人在什么時候畫上去一只不知道什么名稱的鳥”。
到了中午飯時,幾個食客稀稀拉拉的陸續走進廳堂,發現廳堂中飯桌都靠墻擺放著,而且在門口處和對著門口的墻前面各留了一個缺口,在靠里面的缺口處的墻上,畫了一只不知叫什么名的鳥。這時門簾一挑辛掌柜走了進來,看了一眼稀稀拉拉的幾個人,搖了搖頭,失望地轉身走了。
不一會兒,廳堂里傳來大呼小叫勸酒的聲音,大約過了一刻鐘的時間,一個小伙計慌慌張張的跑到辛掌柜的跟前,上氣不接下氣地說:“你快去廳堂瞧瞧去吧,墻上畫的那只鳥成精了,竟從墻上走下來,在廳堂的空地上跳舞呢!”辛掌柜聽罷,三步并作兩步的來到了廳堂,他也被眼前的景象驚呆了。只見那只黃鶴正在廳堂中央的跳舞,不但舞姿優美,而且節奏感非常好。再看那些食客,有的夾了菜的筷子停在空中,有的張著大嘴目瞪口呆,辛掌柜看后會心地笑了。
當天晚上,食客明顯的多了起來,可以說是座無虛席。當人們酒酣耳熱之際,那只黃鶴又從墻上走下來,跳起了舞,博得人們的陣陣喝彩聲。
轉過些天,黃鶴樓酒家畫在墻上的大鳥能從墻上走下來,為食客跳舞助興的消息不徑而走,很快傳遍了武昌城的大街小巷。從此以后,黃鶴樓酒家賓客云集,座無虛席,隨之而來的,是辛掌柜賺得盆滿缽流。
兩年的光景過去了,辛掌柜用賺來的錢把黃鶴樓進行了徹底的修繕,同時他也在年景不好的時候,周濟了很多有困難的人;也用賺來的銀子做了不少利國利民的善事。
某一天,子安再次來到黃鶴樓酒家,伙計們報告了辛掌柜,辛掌柜馬上來到了廳堂,又一個小伙計對辛掌柜說:“子安來了什么話也沒說,只是向黃鶴揮了一下手,那只黃鶴走到子安跟前,子安騎上黃鶴朝天空飛走了”。辛掌柜順著伙計手指的方向望去,只見天空中飄過幾朵白云,其他什么都沒有看見。
有關黃鶴樓這個傳說,在武昌乃至整個大武漢,可以說是家喻戶曉,婦孺皆知,人們通過口口相傳,一直流傳至今。
當然,黃鶴樓之所以名揚天下,還與唐代的兩位詩人有關:一位是詩人崔顥。某一天,他來到黃鶴樓,揮筆寫下了流傳至今的《七律.黃鶴樓》:
昔人已乘黃鶴去,此地空余黃鶴樓。
黃鶴一去不復返,白云千載空悠悠。
晴川歷歷漢陽樹,芳草萋萋鸚鵡洲。
日暮鄉關何處是,煙波江上使人愁。
詩里所言的“昔人已乘黃鶴去”,可能就是那個“道人”吧!
另一位是詩仙李白。后來李白也登上黃鶴樓,放眼楚天,胸襟開闊,詩興大發,正要提筆寫詩時,卻見崔顥的詩,自愧不如只好說:
一拳捶碎黃鶴樓,一腳踢翻鸚鵡洲。
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顥題詩在上頭。
現今,在距黃鶴樓900米的東湖景區中,擱筆廳至今猶在。據說此亭就是為紀念李白擱筆而建,正所謂樓因詩人而譽滿天下,詩因樓而流傳至今。
因年代久遠,期間黃鶴樓幾次毀于戰火,我們現在所看到的武漢的標志性建筑——黃鶴樓,是1983年重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