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州是一座有著悠久歷史的文化名城,潮汕文化是嶺南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中華文化的重要支脈。潮繡、潮雕、潮塑、潮劇以及功夫茶、潮州菜等都是中華文化的瑰寶,彌足珍貴,實屬難得。我們愛這個城市,就要呵護好她、建設好她。
享有“嶺海名邦”美譽的潮州,自古便是海上絲綢之路重要節點。這里擁有豐富多彩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和手藝君一起來了解吧~
粵繡(潮繡)
潮繡,是四大名繡中粵繡的一種,發源并流行于今潮汕一帶,以富有立體感的墊高繡法、濃烈的地方色彩、金絨相配的刺繡特點傲然于中國刺繡的眾多流派中。
潮繡有著1000多年的歷史,以龍鳳、花卉、飛禽走獸、水族人物為題材,自古以來,潮繡被廣泛應用于廟宇的裝飾和日常生活的應用中。主要品種有絨繡、釘金繡、金絨混合繡、線繡等,針法則有墊、繡、拼、綴等100多種。潮繡所表現的凸繡,使作品具有浮雕的藝術效果,有著獨特的風格。
2006年,粵繡(潮繡)被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
潮州木雕
潮州木雕是廣東潮州地區的一項民間雕刻藝術,具有典型的“潮色潮味”,是潮汕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潮州木雕以其悠久的歷史,完整的體系,精湛的工藝制作,豐富的題材內容和濃郁的地方特色享有盛名。
潮州木雕以精細雕刻著稱,主要工藝流程為擬圖稿、鑿粗胚、精細雕刻、髹漆貼金等幾道工序。最開始還是在建筑裝飾方面使用的比較多,現在隨著人們的需求,逐漸在家具以及祭祀用的器具之上,都進行了貼金。經過貼金的潮州木雕,效果非同一般,有著光彩奪目的效果。
2006年,潮州木雕被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
茶藝(潮州工夫茶藝)
潮州工夫茶藝是流傳于廣東省潮汕地區的一種茶葉沖泡技藝,它始自宋代,至清代中期已蔚然成風,甚至流傳到東南亞各地。
潮州工夫茶的沖泡有其一定的程式,主要由茶具講示、茶師凈手、泥爐生火、砂銚(煮水器具)掏水、欖炭煮水、開水熱罐、再溫茶盅、茗傾素紙、壺納烏龍、甘泉洗茶、提銚高沖、壺蓋刮沫、淋蓋追熱、燙杯滾杯、低灑茶湯、關公巡城、韓信點兵、敬請品味、先聞茶香、和氣細啜、三嗅杯底、瑞氣圓融等多個環節組成。除沖泡獨特外,潮州工夫茶藝另有一個突出的特點,就是以烏龍茶為主要茶品。
2008年,茶藝(潮州工夫茶藝)被列入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
潮劇
潮劇又名潮州戲、潮音戲,是用潮州方言演唱的一個古老的地方戲曲劇種。
潮劇有悠久的歷史,其傳統劇目一是來自宋元南戲與元明雜劇,一是來自地方民間傳說。在形成和發展的過程中,不斷吸收地方民間藝術和民間音樂,使音樂、唱腔及表演藝術日趨豐富并逐步形成獨特的地方風格。其語言注重本色及文采,大量運用方言、俚語、歇后語、比生動形象,童趣盎然。唱腔及伴樂輕婉低回,抒情優美、富于變化。唱腔分輕六、重六、活五、反線等不同情緒的曲調和頭板、二板、三板等不同板式。“幫聲”也是潮劇唱腔的主要特點。伴樂分嗩吶領奏的牌子曲和二弦領奏的弦詩樂兩類。打擊樂分大鑼戲、小鑼戲、蘇鑼戲三種不同表現形式。
2006年,潮劇被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
泥塑(大吳泥塑)
廣東省潮州市潮安縣浮洋鎮的大吳村與天津楊柳青、江蘇無錫惠山并稱為“三大泥塑之鄉”,浮洋泥塑的歷史可追溯到南宋理宗嘉熙元年(1237),距今已七百多年。
大吳泥塑的題材或取自潮劇情節、民間傳說或章回小說故事,或直接來自日常生活。制作過程分為挖泥、煉泥、捏塑、燒坯、彩繪五個環節,制作時以雕、塑、捏、貼、刻、印、彩為主要技術手段,其中貼、印、彩等手法緊密結合在一起,形成了突出的地方藝術特色。
2008年,泥塑(大吳泥塑)被列入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
潮州菜烹飪技藝
潮州菜,簡稱潮菜,是廣東菜的三大流派之一。潮州菜在選料、制作、火候、調味和營養配置等方面都具有自己鮮明的風格。潮州菜以精于烹制海鮮見長,烹飪技法主要有炸、炊(蒸)、燜、煎、泡、焯、炒、燉等。潮州菜重視原汁原味,宴席上多蘸料、醬碟。潮州菜的制工細致精巧,素菜葷做、粗菜精做與眾不同。潮州菜崇尚清淡口味,調味手法獨特。潮菜宴席重視甜菜、湯菜,還穿插考究的工夫茶。
2009年,潮州菜烹飪技藝被列入廣東省第三批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
木偶戲(潮州鐵枝木偶戲)
潮州鐵枝木偶俗稱“紙影戲”,是我國木偶藝術的稀有品種,系由南宋時期隨中原移民傳入的皮影戲演變而來。清代時,隨著玻璃的廣泛使用,藝人們將紙幕改為玻璃屏幕,影像改為“捆草為身,扎紙為手,削木為足,塑泥為頭”,并穿上戲裝,由影現發展為形現,稱“圓身紙影”。此后又模仿潮州戲的舞臺裝置與表演程式,將玻璃去掉,改為“陽窗紙影”,并采用鐵枝操縱表演,但仍保持皮影戲在背后操縱的特點。
潮州鐵枝木偶戲是潮州地區婚喪節慶、游神賽會等民俗活動重要的文藝表演形式之一,深受廣大城鄉群眾的歡迎。它以其濃郁的鄉土氣息,配以優美的潮劇唱腔、潮州音樂和獨特的表演技藝,發展成為民族民間寶貴的文化遺產。
2006年,木偶戲(潮州鐵枝木偶戲)被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
剪紙(廣東剪紙)
廣東剪紙主要由流傳于佛山地區的佛山剪紙、流行于潮汕地區的潮陽剪紙和流傳于潮州地區的潮州剪紙構成。
潮州剪紙流行于明代,繁榮于清代。潮州剪紙題材涉及花果、走獸、人物、風景和文字圖案等。以形式區分,潮州剪紙有純色、多色、陽刻、陰刻等類型。純色剪紙充分發揮“剪”的特點,以纖細秀麗的線條配合塊面,并采用夸張、變形手法創作出栩栩如生的藝術形象。多色剪紙則用多種色紙分別剪出物象的各個部分,然后再合并成為一件完整的剪紙作品,生動細致。潮州剪紙還有一個品種叫“鏨紙”,是將圖案放在色紙或金箔之上,用刻刀鏨刻而成。
2006年,剪紙(廣東剪紙)被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
潮州音樂
“潮州音樂”是以潮州方言的聲、韻、調作為音樂語言基礎的樂種。
潮州音樂形式多樣,曲目豐富,它的演奏形式和樂器組合靈活多樣。有三五人組成的弦詩樂、細樂演奏,也有幾十人、幾百人的潮州大鑼鼓演奏;可以在舞臺室內演奏,也可以在廣場演奏。潮州音樂有較強的表現力。既有委婉動情的弦詩樂、細樂,又有氣勢磅礴的大鑼鼓、蘇鑼鼓。潮州音樂還有著獨特的音階和旋律結構。如樂曲以全國絕無僅有的“二四譜”傳譜;調式則有重六、輕六、反線、活五、輕三重六等表現不同情緒的多種變化。
2006年,潮州音樂被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
歌冊(潮州歌冊)
歌冊俗稱“笑歌冊”,因發源于廣東潮州,又稱“潮州歌冊”。
潮州歌冊是用潮州方言創作、演唱的長篇敘事韻文,屬說唱文學。唐朝時,潮州民間藝人根據佛教教義中的故事編寫成新的“變文”,說唱時配一彈撥樂器,自唱自彈,稱為“彈詞”。歌文多為七字句,四句為一節,一節用一韻。也間插有三字、四字、五字、六字等句式。后來,歌冊內容發展到歷史故事、公案故事、民間傳說等,還有用歌冊形式編寫的雜歌。由于彈詞抄本多有錯漏,明清時,民間藝人將彈詞重新整理刻印,廣泛流傳。人們又稱“彈詞刻本”為“歌冊”。
2008年,歌冊(潮州歌冊)被列入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
燈彩(潮州花燈)
潮州花燈風格獨特,鄉土氣息濃厚,作為節慶和祭祀活動的重要組成部分,在潮州文化中占據著不容忽視的地位。
潮州花燈可分為屏燈和掛燈兩大類型。屏燈是一種集彩扎、繪畫、刺繡、泥塑、剪刻于一體的綜合性造型燈屏,它以戲曲和歷史人物故事為主要表現題材,配以樓臺亭閣、山水園林、動物形象等,做成一屏屏的景物,再裝配燈光加以映襯,一屏一燈,精美異常,在潮州民間工藝中堪稱上品。掛燈以藤竹木和金屬條片做成框架,外罩以絲紙、絹帛、玻璃,而后在表面彩繪詩畫圖文,再依造型需要鑲嵌裝飾纓絡、螺鈿、珠串、銅片等,呈現出古雅典麗的風格特色。
2008年,燈彩(潮州花燈)被列入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
鑲嵌(潮州嵌瓷)
潮州嵌瓷俗稱“貼饒”或“扣饒”,是潮汕地區特有的運用各種彩色瓷片剪裁鑲嵌表現形象的工藝,因其質地堅實,久經風雨或烈日曝曬而不褪色,被譽為永遠亮麗的藝術。
潮州嵌瓷歷史悠久,早在明代萬歷年間就已經在民間使用。當時,潮州陶瓷生產發達,民間雕塑興旺。出現用瓷片剪裁成簡單的花卉,鑲嵌在建筑物上的創意。清代,潮州各地采用嵌瓷裝飾祠堂、民居更加廣泛。到了清末,瓷器生產作坊與嵌瓷藝人配合,專門燒制各種色彩的瓷碗,供裁剪并鑲嵌成平面、浮雕或立體的花卉植物、飛禽走獸、戲曲人物,用于裝飾建筑物或庭園室內。
2011年,鑲嵌(潮州嵌瓷)被列入第三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
楓溪瓷燒制技藝
從八千多年前的新石器時代開始,廣東潮州即已出現了瓷器。宋代以后,潮州楓溪成為陶瓷生產中心,這種情況一直延續至今。
楓溪瓷器燒制技藝有雕、塑、鏤、捏、貼、刻、劃、印、壓等多種手法,裝飾手段也豐富多彩,其中以鏤雕、捏塑最為著名。楓溪瓷器藝人善于用寫實、夸張、變形等手法塑造人物、動物形象,制成的產品具有很高的藝術性,光彩照人,獨具神韻。楓溪瓷器燒制技藝中獨樹一幟的還有通體鏤空藝術彩瓷與捏塑瓷花結合而成的通花瓷花技藝,即在原初的坯件上鏤雕多式圖案,并以瓷土捏塑多式花卉,而后入窯燒制。此外,還有多層次鏤空和立體瓷塑花卉等獨特工藝,均稱得上技藝卓絕。
2008年,楓溪瓷燒制技藝被列入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
陶器燒制技藝
(楓溪手拉朱泥壺制作技藝)
楓溪手拉朱泥壺朱泥壺用料選取本地陶礦紅泥加工而成,制作采用拉坯車旋轉制陶技法,手工拉坯成型。制作過程要經過拉、修、批、上水、上槳、燒等近六十道工序,燒制的成品具有造型精美,線條簡練,色澤豐潤,光滑度高等特點。
2014年,陶器燒制技藝(楓溪手拉朱泥壺制作技藝)被列入第四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
潮州彩瓷燒制技藝
潮州彩瓷是清末潮州藝人運用新型顏料,結合傳統釉上彩繪藝術并融合國畫技法所創造的瓷器彩繪藝術。其特點是構圖飽滿,色彩鮮麗,層次分明,線條流暢,優美生動,格調高雅。
唐宋時期,潮州就有瓷器生產。宋代筆架山窯瓷器有刻花、彩花、堆花等技法及釉下裝飾手法。上世紀八十年代,潮州彩瓷出口七十多個國家和地區,出口量占汕頭口岸的60%以上。“堆金牡丹花鳥三百件天球瓶”,榮獲萊比錫國際博覽會金獎。
2014年,潮州彩瓷燒制技藝被列入第四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
抽紗(潮州抽紗)
抽紗是按圖案間隔有序地抽除布料上的經緯紗線后再繡制,形成通透秀逸、形態各異的“花窗”并與傳統刺繡巧妙結合而成獨具一格的手工藝品。
唐代潮州刺繡極為盛行。至清代光緒年間,潮繡藝人開始將西方國家傳入的刺繡抽通工種與潮州傳統刺繡工藝融匯貫通,推陳出新,形成技藝獨特的民間手工藝。
潮州是全國抽紗品主產區,成功革新創造和推廣運用了許多抽紗新工種、新針法。抽紗產品中的精工、高檔、技藝要求高、難度大的品種,唯潮州抽紗產區能全程圓滿完成。
2014年,抽紗(潮州抽紗)被列入第四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